bet356在线官方网站歡迎您!

bet356系列講座四十九:以作者的方式理解作者——一個文學解釋學的問題

發布者:曹宜峰發布時間:2018-10-19浏覽次數:379

20181018日星期四晚,北京大學中文系張輝教授在獨墅湖校區1005-5399成功開展了主題為“以作者的方式理解作者——一個文學解釋學的問題”的講座。

晚上六點半,講座準時開始。張輝老師抛出了一個問題:你對解釋學的印象是什麼?緊接着張老師提出了西方現代哲學解釋學和文學解釋學的定義及大緻内容,他認為哲學解釋學并不是解釋學的全部,我們應以長久的曆史眼光看待解釋學。張輝老師為大家講述了尼采的“上帝之死”和羅蘭·巴爾特的“作者之死”這一現代思想史上最核心的事件,強調了作者權威失落,即作者給出意義可能性失落議題。并通過對《文心雕龍·征聖》和《張子正蒙·作者篇》的解讀進一步闡釋了作者的神聖地位和古今對作者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張輝教授緊接着具體解讀了《魔山》開頭部分,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帶我們走進了作者的世界,讓我們盡可能以作者的方式理解作者。然後張輝教授又分析了尼采“工作的時代,學會正确的閱讀”,提出了閱讀需要的是完美的讀者和語文學家,是閱讀與理解的樸素美感,教會我們正确閱讀的方法——緩慢而深入的理解作者和作者所賦予的靈魂。

張輝教授又從古典解釋學的角度進一步進行講解,引用朱子對閱讀的看法“學者觀書,先須讀得正文,記得注釋,成誦精熟。玩味反覆,向上有透處。”讀書不能先入為主,需要借助作者的視域看到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同時也強調了卡爾維諾的觀點:真正的閱讀都是重讀,以及第一手文本的重要性。接着又說到對紅樓夢最好的解釋就是紅樓夢自己。閱讀要盡可能地去掉前見,盡管這種前見是不可能沒有的。而讀者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清零,去除對作者人品的偏見,讓自己始終處于“零”的狀态,為理解作者提供最大的可能性,看到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學到我們學不到的東西。

最後張教授又着重對萊辛的觀點:“甯願懷疑自己,也不懷疑亞裡士多德”進行解釋。最終提出了解釋學的古今之争這一極具學術意義的論斷。

在提問環節中,對于同學們感興趣的朱、陸之争,中西解釋學之别以及現代應試教育對作者及文本的尊重度等問題,張教授做出了耐心詳細的解釋。張教授對解釋學及文學美學的講解深入淺出,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獲益匪淺。

本場講座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文字:李嘉睿

                                                 照片:虎霈 

                                                    審核:吳雨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