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晚19點,複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曆史系文科資深教授葛兆光老師應邀來到bet356在线官方网站為唐文治書院學子開展了“僞裝成藝術史的文化史:從良渚玉琮說到古代中國信仰”專題講座。本次講座由文學院顧遷老師主持。
首先葛兆光教授闡釋了“僞裝成藝術史的文化史”的題意:藝術史進入純粹藝術領域時會變得單薄,于是就不得不跨界到政治、文化等領域,此處将藝術史和文化史結合起來,其真正目的是講文化史,是為了讨論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
由《将相和》中“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的故事以及和氏璧的故事引入,葛兆光教授提出了“為何玉璧會如此珍貴”的問題。《周易》中“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的記載,展現出古人對玉璧的重視和信仰。
接着葛兆光教授就玉琮展開了論述,并提出了關于玉琮的五則猜想與思考。
第一個猜想是“為什麼玉琮外圓内方?”關于這一猜想,葛兆光教授提出了張光直先生的一則看法:玉琮外圓内方象征着天圓地方。天圓地方是中國古代兩個最基本的文化預設之一,另一個是“曆史是文化的基礎”。米爾恰·埃利亞德也在《世界宗教理念史》中提出以“中心”定向的空間經驗,表達出“中心”對人類思想的重要性。葛兆光教授認為中國代表着“中央之國”,地理空間越外緣,文明也就越野蠻,而掌握天之中、地之中才能安撫四夷……這些觀念都反映出古人的“中心”思想。
第二個猜想是“玉琮為何中空,上通天界?”張光直先生在《談琮及其在中國古史上的意義》中提出玉琮上的饕餮紋或是獸面紋象征着神奇動物,可以引導巫師上天入地,溝通人神。葛兆光教授對此表示贊同,并指出中國古代道教文獻中記載了龍、虎、鹿都可以讓道士“周流天下,不拘山河”,進一步為這個猜想提供了例證。
第三個猜想是“為什麼‘巫’以‘玉’事‘神’?” 葛兆光教授指出,在《周禮》等古典文獻中有關于玉的記載表明玉在古人心中是純潔的象征。在《說文解字》中“玉”部下有126個字,可以分為若幹類,可見古人對玉之重視。此外,在巫史傳統中,人們也将玉作通靈之用。在喪葬中,古人也使用了“玉琀”和“金縷玉衣”等玉制品。也就是說,玉是純淨之物,有通靈、生肌、延年益壽等功效。
第四個是“誰能通天徹地:理解古代巫祝史宗的知識世界”。葛兆光教授通過《國語·楚語下》有關“絕地天通”的記載介紹了傳說中“巫”和“史”的起源,并指出祭祀儀軌是殷周時期古代中國最重要的三類知識之一,突出了中國古代的通天地者——女巫與男觋的重要地位。
第五則是“禮儀中的‘玉’:美麗的,珍貴的,神聖的,還是通靈的?”葛兆光教授先以儒家經典《詩經》和《禮記》中有關“玉”的記載展示從玉的美麗到玉的道德的轉化,接着以《逸周書·世浮》記載周武王克殷展示玉的美麗到玉的神聖的轉化,最後以傳國玉玺的故事指出玉成為了權力的象征。
之後,葛兆光教授總結了本次以玉來讨論文化史的講座想說明的四個問題。一是古代中國人關于天地宇宙的想象,以及這種想象的作用;二是巫觋,也就是古代知識人士是怎樣産生的;三是古代中國信仰和知識的分類是怎樣的;四是從神秘的、審美的、珍貴的到政治的、倫理的和道德的,關于玉的觀念變化,所表現的古代中國的思想文化變遷。
葛兆光教授講解完成後,同學們就講座内容踴躍提問,葛教授一一耐心解答并表達了對同學們的鼓勵和支持。至此,本次講座圓滿落幕。
通訊:徐天鴻 王藝淳
圖片:宣傳部
審核: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