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星期五晚,獨墅湖校區1005-5399,我們有幸聆聽了由bet356在线官方网站曆史系的副教授王晗主持,上海交通大學的李玉尚教授主講的主題為“中國海洋生物種群曆史研究”的講座。
晚上六點半,講座準時開始。 經過大緻的介紹後,李教授直入主題,并提出了一個貫穿整個講座,甚至整個曆史地理學的理念:“曆史地理應該走進其他學科”。首先,李教授直接舉了鲱魚的例子,給我們簡單介紹了幾個“水産科學的未解之謎”和督撫魚汛制度的概念。做相關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史料考察與普查,了解地理現象的過去與現在,并根據模型預測未來的可能性,即使是學識豐富的院士也容易犯錯。
在講座過程中他指出,研究魚群的爆發與消失具有重要意義。現在的海洋研究者偏好深海與極地,并且鲸是深海的代表,故海洋研究者對鲸魚也格外重視。但他主要的研究對象是中國的小黃魚、鲱魚等與漁業民生息息相關的海洋生物,具有深刻現實意義。他的研究過程大概是,先把15世紀以來魚的分布、數量變化在圖上體現,按照時間順序做出對比找出規律分析原因。而原因則是全方面的,尤其突顯“走進其他學科”的特點。如舟山作為漁場非常重要;1957年呂泗漁場開發成為最大的漁場,與長江、珠江三角洲的變化及新制度有關;而集中在呂泗漁場的小黃魚在沿海的地區的分布變化則與長江中下遊文明的變化有關。
最後,他還講解了乾隆和漁民的海上開拓活動在海疆形成中的意義。在古代中國,受将漁民及其漁獲物視為臭魚爛蝦的“士大夫”情懷的影響,漁業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之業,但在今天,顯然其曆史意義應該被重新重視、思考。海洋漁業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一環,這些研究不僅創新,其重要性可能與人類研究意義同等重要。李教授能沉心探索這個版塊,不僅要完成大量、複雜的工作,還得經得起重重考驗,其學者精神着實令人起敬。
雖然在提問環節中,同學們可能因為對曆史地理這個學科的陌生,并且由于該學科本身具有的高難度高門檻而略顯保守,但通過李教授的精彩演講,同學們對該學科已經有了大緻的了解,開闊了視野與思維,收獲頗豐。在緻謝的掌聲中,李教授精彩的講座落下了帷幕。
通訊: 楊曦照片:鄒雯倩
審核:吳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