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在线官方网站歡迎您!

bet356系列講座之六十九:環境物象,生态想象,煙囪變形記

發布者:吳雨馨發布時間:2019-11-02浏覽次數:315

    1028上午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博士,美國羅格斯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教授宋偉傑先生做客bet356,開展了主題為環境物象,生态想象,煙囪變形記”的講座。     

首先,在介紹今天所要讨論的話題之前,宋教授向大家普及了一些學術概念,如人類紀、環境物象、慢暴力、毒物話語、超物件、生态含混等,并界定了情感結構和意識形态的含義,為大家展示了學術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探索,也為同學們提供了一把進入今天講座内容之門的鑰匙。







随後,宋教授以時間變化為軸,向同學們介紹了煙囪這一物象在中國文藝界的演變過程:

一、民國時期

    1920年前,“創造社”的詩人們對煙囪熱情禮贊,視其為工業文明啟蒙的代表。當時間到了1920至1930年時,“京派”創作者則提出,人們需要警醒煙囪的黑煙所代表着的時代的怨憤與畸變。宋教授單獨以林徽因于1937年創作的《古城春景》為例,展示了煙囪作為新觀念與現代病症的代表的雙重性。總的來說,解放之前人們對于煙囪意象的觀念已經形成了一種集體性的情感結構,但尚未形成價值觀的集體感受。

二、新中國時期

    建國後,煙囪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流意識形态形象。在這一時期,林立的巨型煙囪從情感結構的具體表征轉變為新價值觀的意象,整體形象較為單一化。如老舍《龍須溝》電影改編版增加的煙囪與林風眠、關山月等畫家筆下的煙囪等,都反映了這種意識形态取向。

三、改革時期

    到了1980年之後的“改革時期”,有關煙囪的文藝表述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情感結構。一種來自于蘇醒的環境意識,這種表述将煙囪視為環境污染、生态危機、過度發展的“魔”之化身。柴靜的《穹頂之下》相當具有代表性,雖然這部作品是她私人情感與公衆意識的雜糅,但它也展示出一種遲到的環境意識,展示出對“何為污染”的思考。此外,賈樟柯的《人在霾途》,趙亮的《悲兮魔獸》甚至周星馳的《美人魚》,都表現出對環境污染的批判。

    而另一種則将廢棄的煙囪再現為個人叛逆與情感的見證,是集體、政治意識的消逝以及被損害的工人階級的化身。這種情感結構以張猛《鋼的琴》為高潮,《鐵西區》的煙囪則标志着工人階級的落寞,《盲井》中的煙囪見證了人物的成長是一種後工業時代的懷舊。

    最後,宋教授詳細回答了同學們的提問,并就同學所提出有關東北的工業問題,以薩滿文化為切入點做了簡要的闡述,介紹了文藝作品中後工業時代的悲情與救贖。






    宋教授将現代影視作品與研究相結合的獨特方式,開拓了同學們的思路,使大家獲益良多。宋老師深刻且富有張力的演講,給同學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文學的視角,更進一步豐富了大家對文學的認識。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通訊:唐亦丁

拍攝:楊忻璐

審核:範宇軒 吳雨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