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下)》簡介
課程編号:WZSY0040
課程類别:大類基礎課程
授課對象:bet356
開課學期:第2學期
學 分:2學分
主講教師:王玉貴、傅亮、王晗
指定教材:李侃等:《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1994年第4版;王桧林主編:《中國現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何沁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版。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中國曆史(下)”,要求學生在了解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高舉愛國主義大旗,認識到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曆史必然性,深刻掌握當代中國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把正在進行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一步推向前進,從理性的高度與黨的方針、政策保持一緻,堅定社會主義的美好信念,避免走向兩個極端:既反對片面誇大探索中的失誤,看不到光明的前途,認為未來一片黑暗,喪失信心;又反對盲目樂觀,看不到前進中的困難,犯“左”的急躁錯誤。
1840-1919年部分
第一章 緒論和“近代中國”的概念
教學内容
一、緒論1:學習曆史的态度和方法
1、研究曆史的态度(經世緻用、讀史以明志)
2、曆史理論和曆史文獻的關系
3、研究曆史的角度(局外旁觀、身臨其境、設身處地)
二、緒論2:學習曆史的基本知識
1、清代地圖的掌握
2、清代曆史紀元表的學習
3、貨币及度量衡折算表 (公元1600~1814年)
三、“近代中國”的概念
問題1:“近代中國”始于何時?
問題2:“近代中國”形成的動力
四、新的綜合思考
本章思考題
1、“近代中國”始于何時?
2、地理大發現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
本章參考文獻
01、坂野正高:《近代中國外交史研究》(東京,1970年)。
02、《曆史研究》編輯部編:《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讨論集》(北京,1957年)。
03、 Cohen.Paul A.,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1984)。
04、Dawson,Raymond,The Chinese Chameleon: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nceptio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London,1967)。
05、Fairbank,John K., Edwin O.Reischauer.and Albert M.Craig,East Asia: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Boston,1965)。
06、範文瀾:《中國近代史》,第1卷 (北京,1949年)。
第二章 傳統制度的延續(1600~1800年)
教學内容
一、政治和經濟體制
1、政治結構(皇帝和貴族;中央政權機構;地方行政;農村基層控制)
2、經濟制度(土地和稅收制度;國家收支;人口)
二、社會和思想狀況
1、中國社會(家庭;宗教;社會分層;士紳;科舉)
2、思想潮流(清初對明朝心學的反擊;清代中期的考證學)
三、對外關系
1、西歐人的來臨(探險家和商人;傳教活動;耶酥會影響的衰落;西方科學技術的引進;中國喪失了現代化的機會)
2、俄羅斯的推進(穿越西伯利亞;早期派往中國的外交使團;《尼布楚條約》,1689年;圖理深出使留居俄國的土爾虎特部,1714年;《恰爾圖條約》,1727年;俄國在中國的特殊地位)
本章思考題
1、中國古代社會的“社會分層”?
2、中國古代社會士紳階層的特權和功能?
本章參考文獻
01、Beattie, Hilary J, , Land Lineage in China:A Study of T’ung-ch’eng County, Anhwei, in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Cambridge, Mass,1978)。
02、Buxbaum, David C, (ed, ), Chinese Family Law and Social Chang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eattle, 1977)。
03、張德昌:《清季一個京官的生活》(香港, 1970年)。
04、Cheng, Chung-ying, Tai Chen’s Inquiry into Goodness (Honolulu, 1971)。
05、賈植芳:《近代中國經濟社會》(上海, 1950年)。
06、Chin, Ann-ping, and Mansfield Freeman, Tai Chen on Mencius (New Haven, 1990)。
07、Ching, Julia, To Acquire Wisdom:The Way of Wang Yang-ming (New York, 1976)。
第三章 曾國藩和湘軍
教學内容
一、十九世紀中葉的中國
1、社會經濟因素;鴉片戰争的影響;政治腐敗;
2、武備松弛;自然災害;客家人和基督教
二、太平天國革命的爆發
1、太平天國的制度(土地制度;軍政合一;文化和宗教的合一;新曆法)
3、太平天國的社會政策
三、曾國藩的個人魅力
四、曾國藩的治軍思想
五、戰争較量中的文化之争
1、戰略錯誤;意識形态沖突;領導集團的失誤
2、太平天國生活的自相矛盾
六、結局和影響
本章思考題
1、曾國藩的治軍思想及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2、解析天朝田畝制度
本章參考文獻
01.Beal, George E., Jr., The Origin of Likin, 1853-1864 (Cambridge, Mass., 1958).
02.Boardman, Eugene P., Christian Influence upon the Ideology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Madison, 1952)。
03.Cheng, J. C., Chinese Sources for the Taiping Rebellion, 1850-1864 (Hong Kong, 1963).
04.蔣星德:《曾國藩之生平及事業》(上海,1935年)。
05.Chiang, Siang-tseh, The Nien Rebellion (Seattle, 1954)。
06.江地:《初期撚軍史論叢》(北京,1859年)。
07.锺文典:《太平軍在永安》 (北京,1962年)。
第四章 對外關系與宮廷政治(1861~1880年)
教學内容
一、對外事務
1、蒲安臣使團于修約,1868~1870年;
2、天津教案,1870年
3、馬嘉裡案,1875年
二、慈禧太後及其政治
1、懲戒恭親王
2、控制王位繼承
本章思考題
1、天津教案過程及其社會影響
2、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成立及其影響
本章參考文獻
01、Biggerstaff, Knight, “The Official .Chinese Attitude Toward the Burlingame Missio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41:4:682-702 (July 1936)。
02、志剛,《初使泰西記》,4卷,1877。
03、李時嶽,《甲午戰争前三十年間反洋教運動》,《(曆史研究》,1958年第6期,第 1-15 頁。
04、呂實強,《1860-1874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台北,1966)。
05、Michie, A., The Englishman in China during the Victorian Era, As Illustrated in the Career of Sir Rutherford Alcock K.C.B., D.C.L., Many Years Consul and Minister in China and Japan (London, 1900), 2 vols。
06、田保橋梁,《清同治朝外國公使の觐見》,《清史學刊》,6:1-31 ,1933年4月。
07、Wright, Mary C”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1957), chapters 10-11。
第五章 晚清的思想、社會和經濟變化(1895~1911年)
教學内容
一、思想的再定位(傳統思想的變質;新學;日文譯著)
二、社會的變化(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的瓦解;新興階層;城市的成長)
三、經濟困境(預算赤字;貿易失衡;外國投資及其控制作用)
四、帝國主義的兩面性
本章思考題
1、對嚴複思想的認識。
2、試析帝國主義的兩面性。
本章參考文獻
01.Bastid-Bruguiere, Marianne, Currents of Social Change, in John K. Fairbank and Kwang-ching Liu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 Eng., 1980), Vol. 11,535-602.
02.Bays, Daniel H., China Enters the Twentieth Century: Chang Chih-tung and the Issues of a New Age, 1895-1909 (Ann Arbor, 1978)。
03.周谷城,《中國社會之變化》(上海,1931)。
04.Lee En-han (李恩涵),China's Quest for Railway Autonomy, 1904-1911: A Study of the Chinese Railway-Rights Recovery Movement (Singapore, 1977).
05.李恩涵,《中美收回粵漢路權交涉:晚清收回鐵路利權運動研究之一》, Bulletin of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I: 149-215。
06.羅玉東,《光緒朝補救财政之方策》,載《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集》,1:2:189-270 (1933 年5月)。
07.Schwartz, Benjamin I.,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Mass, 1964)。
第六章 曆史透視下的清王朝
教學内容
一、軟弱的領導與不完善的體制
二、滿人對漢人的猜疑
三、對西方挑戰本質的無知
四、内憂外患與資本不足
五、外國的作用
本章思考題
1、分析立憲派的主張及其特色。
2、比較中日兩國在西方列強沖擊下的應對舉措。
本章參考文獻
01.Feuerwerker, Albert, China's Early Industrialization: Sheng Hsüan-huai (1844-1916) and Mandarin Enterprise (Cambridge, Mass., 1958)。
02.Ho, Ping-ti, Salient Aspects of China's Heritage, in Ping-ti Ho and Tang Tsou (eds.),China in Crisis, Vol. I, China's Heritage and the Communist Political System, Book I, 1-37。
03.黃逸鋒、姜铎,《中國洋格運動與日本明洽維新在經濟發展上的比較》,載《曆史研究》(1963年),第1期,第27-47頁。
04.Liu. Kwang-ching,Nineteenth-Century China: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Old Order and the Impact of the West, in Ping-ti Ho and Tang Tsou (eds.), China in Crisis, Vol. I, China ,5 Heritage and the Communist Political System (Chicago, 1968), Book I, 93-178。
05.孟森,《清代史》(台北,1960)
06.孫甄陶,《清史述論》(香港,1957)。
1919-1949年部分
第一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19年5月至1923年12月)
教學内容
第一節:中華民國的建立
一、武昌起義
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
三、孫中山及其構築的中國現代化藍圖
了解中華民國成立的背景、過程及重要曆史意義,重點了解民國之父孫中山對中國現代化的擘畫。
新文化運動
一、背景
二、主要人物
三、兩位先生(德先生、賽先生)、一位姑娘(穆姑娘)
了解這場徹底的反封建思想解放運動之主要内容及其影響。
五四運動
一、導火索
二、五四運動爆發
三、意義
以遊行、罷課、罷工等形式反對帝國主義和現行政府,這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加政治運動,并促使民族主義高漲。
思考題:
1、評述《建國方略》。
2、新文化運動的曆史評價。
3、如何看待五四運動的曆史與現實意義。
第二章 從北洋政府末期走向南京國民政府初期(1924年1月至1931年9月)
教學内容
第一節 國民革命——北洋軍閥的末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醞釀與形成
二、北伐戰争
主要掌握中國共産黨對孫中山國民黨的認識發展過程,北伐前夕的中國政局、北伐的進軍和發展、北伐戰争勝利原因以及北伐勝利帶來的社會影響。
第二節 南京國民政府“統一”中國(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
一、北洋軍閥統治的結束,國民黨新軍閥在全國統治的确立
二、南京國民政府的“訓政”
三、國民黨新軍閥的矛盾和混戰
四、南京國民政府的内政外交
主要掌握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所采取的對内、對外政策、策略。
第三節 工農武裝革命的開展(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
一、南昌起義
二、八七會議
三、秋收起義
四、廣州起義和各地的武裝起義
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掌握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産黨所開啟的革命鬥争道路。
第四節 中間政派的政治主張和活動
一、第三黨的組建及其“平民革命論”
二、改組派的成立及其主張與活動
三、人權派的“争人權”及其“演進改革論”
掌握主要的中間政派的政治理想及其開展的政治活動
思考題:
1、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的基礎。
2、北伐戰争勝利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影響。
3、大革命失敗後的中國政治形勢圖。
4、大革命失敗後所開展的國民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第三章 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 全民族抗戰的勝利(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
教學内容
第一節 抗日民主浪潮
一、“九一八”國難
二、華北事變 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漲
三、西安事變 全國團結抗日局面基本形成
四、盧溝橋事變 全國團結抗戰開始
五、太平洋戰争爆發 中國抗日戰争與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結為一體
六、抗日戰争的最後勝利
第二節 中國共産黨自身的曲折發展及其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
第三節 其他政治力量的聲音和行動
思考題:
1、評述西安事變。
2、如何看待國共兩黨的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3、如何理解抗日戰争時期的“第三種力量”。
第四章 國民黨統治的崩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
教學内容
第一節 國民黨堅持内戰獨裁方針
第二節 國民黨軍的戰略進攻
第三節 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
國民黨南京政權覆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思考題:
1、簡析抗日戰争勝利後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
2、戰後中國國民黨、共産黨、備民主黨派的建國方針是什麼?國内鬥争的實質和鬥争焦點是什麼?
第五章 哲學 科學 文化、教育(上)
教學内容
第一節 五四新文化(略,見第一章)
第二節 三十年代的文化思潮
一、全盤西化論與“中國本位文化建設論”
二、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讨論
三、現代化問題的讨論
第三節 中西兼具的風俗文化
一、重商風氣的形成
二、中俗的西化
三、中西風速共存共容
四、理論上的争議
思考題:
1、論述20世紀20—30年代中國三大文化思潮的主張和争論
2、中西兼具的風俗文化形成原因及其表現。
第六章 哲學 科學 文化、教育(下)
教學内容
第一節 哲學、科學、文學創作
一、自然科學
二、哲學
三、社會科學
四、文學創作
第二節 民國大學
一、我國現代化大學的發展進程
二、民國大學精神
三、西南聯大
第三節 民國藝術發展
一、戲曲
二、園林
三、繪畫
思考題:
1、從縱橫角度評析民國時期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狀況。
2、陳述民國大學主要特征及所取成就,并重點分析其中的原因。
主要參考書目
1、虞和平主編:《中國現代化曆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美]費正清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3、龔書铎、史革新、朱漢國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民國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張建安:《為了美好的中國:民國志士的探索與奮鬥》,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
5、張曉唯:《大師:民國學人的盛年與黃昏》,中國工人出版社2013年版。
6、張憲文:《中華民國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949年-部分
第一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分期
教學内容
重點介紹以工作任務的變化作為“國史”分期的标準而劃分的不同階段:經濟恢複、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式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起步、探索中嚴重失誤的發生、“文化大革命”、兩年徘徊、改革開放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思考題: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發展的基本曆程。
第二章 國民經濟的恢複 新生政權的鞏固
教學内容
新中國成立時的國内外形勢、鞏固新生政權和恢複國民經濟的主要措施及評價
思考題:
1.新中國成立時内外形勢的主要特征是什麼?
2.“三反”運動的主要經驗有哪些?
3.如何正确評價“五反”運動?
4.抗美援朝戰争的得失分析。
5.“一邊倒”外交方針的評價。
第三章 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建設的起步
教學内容
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社會主義改造的開展、工業化的起步、過渡時期的政治、文化、外交工作
思考題:
1.如何正确評價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
2.分别評價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3.“一五”計劃主要内容是什麼?執行結果如何?
4.高饒事件的背景是什麼?有什麼教訓?
5.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如何提出的?有什麼意義?
6.對梁漱溟、俞平伯和胡風等的批判有哪些危害?
第四章 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
教學内容
社會主義建設的良好起步、探索過程中出現嚴重失誤、調整工作的開展、“左”傾錯誤理論與實踐的再度發展、十年建設的總體評價
思考題:
1.20世紀50年代中期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背景、主要成就有哪些?有什麼不足?
2.“反右派”鬥争的主要教訓有哪些?
3.如何正确評價“三面紅旗”?
4.1959年廬山會議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5.調整方針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結果如何?
6.如何正确評價七千人大會?
7.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得失如何?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十年
教學内容
“文革”起因、“文革”的主要過程、“文革”的評價
思考題:
1.“文革”得以發動的原因和條件是什麼?
2.“無産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内容是什麼?怎樣評價?
3.“文革”幾個階段各有什麼主要特征?
4.“文革”的危害和教訓有哪些?
第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形成及其實踐的展開
教學内容
偉大的曆史轉折、改革開放的起步、改革開放的深入、治理整頓工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及其實踐的展開
思考題:
1.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内容及意義有哪些?
2.“一國兩制”構想的内容是什麼?如何評價?
綜合思考題:
1.共和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失誤有哪些?如何正确認識二者間的辨證關系?
2.建國後外交工作的主要成就、經驗教訓是什麼?
3.共和國思想文化工作的主要經驗教訓有哪些?
4.執政黨建設的主要經驗教訓是什麼?
主要參考書目
1.《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下卷,分别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海南出版社等出版。
2.林蘊晖等:《凱歌行進的時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王洪模等:《改革開放的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薄一波:《若幹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蘇星:《新中國經濟史》,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版。
8.董志凱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1、2卷),财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10.裴堅章、王泰平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世界知識出版社。
11.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
12.逄先知等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13.《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共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
14.《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中下三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
15.金沖及主編:《劉少奇傳》下冊,中央文獻出版社。
16.金春明等:《“文化大革命”簡史》,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年版。
17.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李銳:《廬山會議實錄》,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陳吉元主編:《中國農村社會經濟變遷》,山西經濟出版社1993年版。
20.陳群主編:《陳雲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各章課時分配表
章序号 | 章内容 | 學時數 |
1 | 緒論和“近代中國”的概念 | 2 |
2 | 傳統制度的延續(1600~1800年) | 2 |
3 | 曾國藩和湘軍 | 2 |
4 | 對外關系與宮廷政治(1861~1880年) | 2 |
5 | 晚清的思想、社會和經濟變化(1895~1911年) | 2 |
6 | 曆史透視下的清王朝 | 2 |
7 |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 2 |
8 | 從北洋政府走向南京國民政府 | 2 |
9 | 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 全民族抗戰的勝利 | 2 |
10 | 國民黨統治的崩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 2 |
11 | 哲學 科學 文化、教育(上) | 2 |
12 | 哲學 科學 文化、教育(下) | 2 |
13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分期 | 2 |
14 | 國民經濟的恢複 新生政權的鞏固 | 2 |
15 | 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建設的起步 | 2 |
16 | 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 | 2 |
17 | “文化大革命”十年 | 2 |
18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形成及其實踐的展開 | 2 |
19 | 複習 |
|
20 | 考試 |
|
總 計 |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