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在线官方网站歡迎您!

美學理論與批評

發布者:李明銘發布時間:2021-11-11浏覽次數:10

《美學理論與批評》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名:《美學理論與批評》         授課對象:18文學、曆史、師範、哲學

課時:36課時                       學分:2

主講教師:李紅霞                   指定教材:《美學原理》

聯系方式:172079942@qq.com1596 213 2013              

個人主頁:http://pac.suda.edu.cn/d1/4a/c4993a53578/page.htm

 

一、教學目的

美學屬于哲學的一部分,它結合了哲學的思維性和藝術的鑒賞性,同時還與各種藝術門類和設計等相關。而本課程《美學理論與批評》主要試圖對中西方美學史上重要美學家的重要美學理論進行反思和批判。首先去接受美學原理中的一些基本理論,其次再了解中西方美學史上的美學理論,在此基礎和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首先,盡可能對中西方美學史上的基本美學理論有一些了解,其次,懂得用美學理論去分析和欣賞各種藝術,最後,還會運用美學理論對各種藝術和與美相關的社會現象進行批判。

 

二、課程内容

 

第一章 美學

1、教學内容

思考:

1.什麼是美?什麼是美感?如何審美?為什麼美直接和藝術相關?

2.什麼是美學?美學和藝術學、美術、藝術史之間有什麼聯系和區别?

3.什麼是藝術?對藝術是否有興趣?了解哪些藝術家?是否經常去博物館?

4.如何看待審美教育?美的培養?

 

《美學》涉及的内容:

1.美學

2.

3.美感

4.藝術

 

一 西方美學的建立

(一). 鮑姆嘉通作為“美學之父”;

(二). 美學作為感性認識的科學;

(三).美學規定為感性學的意義。

 

二 美學的多種意義

1. 美論

2. 藝術理論

3. 西方曆史上美學的特别名稱:詩學與藝術哲學

4. 現代與後現代的美學

 

《美學》推薦閱讀書目(西方)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

亞裡士多德、賀拉斯:《詩學 詩藝》,羅念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美學》推薦閱讀書目(中國)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一、二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年。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朱良志:《曲院風荷:中國藝術論十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李澤厚:《美的曆程》,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澤厚:《美學三書》,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徐複觀:《中國藝術精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易傳》《老子》《莊子》《論語》《孟子》《荀子》

《禮記》《樂記》《淮南子》《世說新語》

2、教學要點

1. 鮑姆嘉通認為人的心靈可分為認識、意志和情感三個部分;

2. 邏輯學研究認識;倫理學研究意志;研究情感或感性認識的即是“感性學”,亦即“美學”。

3. 美論是一般哲學對于美的思考。

哲學的基本主題:真善美等。任何一種哲學可能都包含了對于美的本性的思考。

4. 藝術理論包括詩論、文論、畫論、樂論等。

5. 西方曆史上美學的特别名稱:詩學與藝術哲學。

 

第二章 美論

1、教學内容

一 美的語義

1. 美的字源學

2.美的日常語義

3. 美的哲學語義

 

二 美作為人的自由境界

1. 境界

2. 非審美的日常生活世界

3. 非審美的真與善

4. 審美境界的否定性

5. 審美境界的肯定性

 

三 美的形态

1 自然美

2 身體美

3 社會美

 

四 美的範疇

審美形态與審美範疇的區别:

審美形态是範圍/區域的劃分,如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等的區分。

審美範疇是審美性質的劃分,如優美、崇高等審美概念/範疇的劃分。

 

審美範疇的劃分:

1. 美與醜;

2. 優美與崇高;

3. 喜劇和悲劇。

 

2、教學要點

美的字源學:

1. “羊大為美”:羊的肥大;羊的味美。

2. “羊人為美”:人戴着羊頭面具跳舞。

 

“羊大為美”偏重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意義。

“羊人為美”偏重美的宗教性和社會性意義。

 

關于美的本質的三條道路:

1. 唯物主義道路。美的本源在于物質。

2. 唯心主義道路。美的本源在于精神。

3. 實踐唯物主義道路。從實踐活動回答美的問題。美是自然的人化與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審美境界的否定性:

1. 否定:去解放

2. 去掉功利和利害。

3. 美的超越性。

※美的否定性作為美的解放應當是人和世界的全面解放。

※人和世界的束縛的多樣性:自然的、社會的、精神的。(XX中心主義)

※人類解放的多樣性:政治的、經濟的、審美的。

 

審美境界的肯定性:

美的肯定性:美是讓存在。讓存在自行發生、如其所是、是其所是。

美:

人自身生命力的表達。

世界的發生。

人與萬物的相互生成。

 

自然美:

1. 自然的語義:自然而然、自然界。

2. 人與自然關系的曆史:自然村呢各位人的欲望之物和工具之物。

情感:畏懼、遵從、征服、友愛。

3. 自然美的顯現:田園、山水、自然,亦即整個自然界。

4. 自然美的層次:環境、景觀、生态。

5. 自然美的形式:整齊一律、合乎規律、和諧。

6. 自然美的内容:自然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心靈的投射物;自然也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社會美:

1. 社會美的語義

2. 人自身的美

3. 人與事物的美

4. 器具的美

 

審美意義上的“醜”:

審美意義上的醜不同于假惡:

一個醜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假的和惡的。相反,具有審美價值。

醜“是人的自由活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醜是美的否定 和反襯,又是其他審美範疇如悲劇、喜劇、崇高、滑稽等的必要的組成因素。”

 

第三章 美感

1、教學内容

一、美感的意義

1. 美感的語義;

2. 美感與美的關系;

3.作為感覺的美感。

 

二、一般感覺與審美感覺

1. 日常的感覺;

2. 認識的感覺和道德的感覺

3. 審美的感覺

 

三、審美經驗分析

1.中斷和注意;

2. 結構與要素;

3. 基本關系;

4. 審美經驗的典型形态

 

四、審美經驗的典型形态

※審美經驗是愛美和對于美的愛;是陶醉于美之中;是在美之中且由美而來的快感。

1.

2. 陶醉

3. 快樂

 

2、教學要點

美感的語義:

美感一般指好的感覺和愉快的感覺。

分為:

1. 心理學的美感:狹義的美感是指對于美的感覺,如感知或情感等;廣義的美感包括了美的感覺在内的整個審美心理結構。

2. 哲學的美感:審美意識、審美理想甚至審美理論和審美文化等。它不再是關于美的感覺的心理學,而是關于美的思想的認識論。

3. 美感作為審美經驗

※關于美感的心理學的研究和哲學認識論的研究是目前美感研究的主要方向。但它們并不能完全切中美感的本性。

 

作為審美經驗的美感:

※美感在根本上既不能理解為狹義的審美感覺,也不能解釋為廣義的審美心理,當然也不能表達為在此基礎上的各種認識論的規定。美感必須理解為美的經驗。

※經驗不是人作為主體對于客體的體驗。它既不是一個心理學的事實,如感覺,也不是一個認識論的概念,如感性認識,而是人們對于美的存在的最直接的把握。

 

美感與美的關系:

※将美感理解為對美的經驗,有助于洞察美感和美之間的最深刻的内在關系。

1.三種理論:

唯物主義的美學認為美感的本源是物質性的。

唯心主義的美學認為美感的本源是精神性的。

馬克思的曆史唯物論認為,美感作為人的一種特别的感覺是物質和精神交互生成的。但使物質和精神得到統一的不是其他什麼東西,而是人的實踐。

 

美感與美的分離:

1.美感和美首先被設定為分離的,不同屬一起。

2. 在美感和美原初分離的前提下,人再試圖建立美感和美的關系。

3. 美感和美的同一:美感對于美的感覺的實現(美感反映美或者構造美等等)。

 

美感與美的統一:

美和美感的“共在”:

“美包括了美感,美感包括了美,它們相互依存。這就是說,美和美感本原地就是同一性的關系并處于關系之中,并且是交互生成的。美和美感的分離隻是美與美感本原共在現象的一種特别樣式。”

 

審美的感覺:

1. 美感的相關物既不是相關于科學認識的的對象,也不是作為道德評價的對象,而隻是作為美的存在者。

2. 作為對于美的感覺,美感朝向美并為了美。美和美感相互生成。

3. 基于美和美感的物我一體的關系,美感的情态在根本上是一種自由感。人們一般将它稱為審美的無利害、無功利的特性,因此超出了日常生活的感覺以及認識和道德的感覺。

4. 從一般感覺,包括日常生活的感覺以及認識和道德的感覺,到審美感覺的轉變是革命性的。它使人片面的感覺成為全面的感覺,貧乏的感覺成為豐富的感覺。

5. 審美感覺在完成了感覺的片面到豐富的轉變的同時,充分揭示了感覺自身的自然與文化兩重特性。

 

愛:

1. 愛的本性:給予和奉獻

2. 愛的結構:伴侶、遊戲的同伴

3. 愛的過程:愛不僅是一種情态,也是一種意向。

                      相互之愛:平等的,永恒的,生死 

                      相随。克服了有限性。

4. 愛的形态:親情(血緣)、友誼(志同道合)、        

             愛情(性與愛)、                       

             博愛(對一切存在者的愛)。

5. 愛美:愛美即是博愛,是愛的本性自身。

 

審美的快感

※審美經驗在根本上也是一種快樂的感覺,但審美經驗的快樂對于人的生活世界具有特别的意義。這在于,它不是對于已有的快樂的重複和複制,也不是在衆多的快樂形态中增加一個可有可無的形态,而是在沒有快樂的地方創造快樂的活動。

 

第四章 藝術

1、教學内容

一、藝術的語義

二、藝術與自然

三、藝術與生活:

1)從屬與超出

2)模仿、表現和抽象

3)藝術與生活的轉化

四、藝術與審美

 

2、教學要點

藝術的語義:

1. 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是模糊的。

2. 在一些被慣例認為是藝術的領域内,藝術自身的現象是多元的。

3. 人們對于好的藝術和壞的藝術缺少一個确定性的标準。

 

藝術與自然:

1. 自然如同藝術。

2. 藝術如同自然。

片面性:隻是把握了藝術和自然的單一關系,而沒有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共同生成的本性。

藝術作為人類的活動,與自然相關:

1. 藝術借助自然。

    問:自然的物質和形式在藝術中處于什麼地位?

2. 藝術描寫自然。

    問:藝術是否隻是自然的模仿和反映?

3. 藝術師法自然。

問:藝術從自然中學習到什麼?

師法自然:

藝術從自然中利用的不僅是自然的物質和形式,而且學習自然的規律。自然不僅指自然物和自然界,而且也指自然而然,因此,它就是事物的本性和天性。

自然物和自然界之所以是自然的,是因為它們合乎本性和天性。

問:什麼是自然自身?

 

藝術與生活:

1)從屬和超出

從屬:藝術屬于人的生活世界,但它與生活世界的其他現象相區分,而隻屬于專門化的精神領域。

超出:“一個沒有藝術和精神照亮的人類世界是黑暗的,而藝術和精神就是照亮人類世界的光芒。于是,藝術使生活構成了一個真正的整體。”

 

“藝術與生活分離,而具有自己的獨立性。因此,藝術生産和物質生産不是同步的,而是具有不平衡的關系。一個物質生産落後的時代會産生偉大的藝術;但也許相反,一個物質生産發達的時代隻會産生平庸的藝術。對于藝術的這種獨特性,人們一般稱為藝術的自律,相對于藝術的他律。由此,産生了為藝術而藝術的理論,并區分于為生活的藝術的理論。”

 

2)模仿、表現和抽象

模仿說:生活是藝術的原本,藝術是生活的摹本。

反映論:強調藝術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反映。

表現論:藝術主要不是模仿和反映生活,而是表現藝術家的情感、心靈和精神世界。

抽象說:藝術并不是模仿什麼,也不是表現什麼,因此與内容無關,而隻有形式。抽象主義也是形式主義。

抽象藝術的形式雖然沒有内容,卻有意味,因此是有意味的形式。

 

問題:對模仿、表現與抽象的反思與批判。

 

藝術屬于生活,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既不能認為生活是一個方面,藝術是另一個方面。也不認認為生活是客體,藝術是主體。

藝術作為人的活動,既不是純粹的自然互動,也不是夢想和幻覺,它就在生活之中。

藝術是生活所必需的,是生活世界不可或缺的。

 

藝術與生活的轉化:

1)藝術與生活的區分。

2)生活藝術化意味着生活本身成為藝術。

首先,人自身的藝術化。

其次,世界的藝術化。

最後,藝術的生活化。

 

藝術與審美:

1)藝術即審美。

2)審美即藝術。

3)藝術不等于審美,審美不等于藝術。

4)藝術與審美是交互的。藝術在根本上市審美的。而審美在自然和社會領域之外,主要是在藝術的王國内。

 

第五章 美學史

1、教學内容

古希臘羅馬美學

第一節 古希臘羅馬美學的文化土壤

第二節 客觀美學的創立:對美的本質的探讨

1. 美在和諧

2. 美在效用(蘇格拉底)

3. 美是理念(柏拉圖)

第三節 客觀美學的發展:對藝術本質的探讨(亞裡士多德)

1. 亞裡士多德哲學的特點

2. 藝術本體論

3. 藝術的功能

4. 藝術家

第四節 客觀美學的衰微

1. 古典後期文化土壤的變質

2.普羅提諾的先驅者

3. 普羅提諾

第五節 中世紀美學

1.  文化土壤:美的忏悔:奧古斯丁

2.  感性的索求:托馬斯·阿奎那

3.  象征與人性:但丁

第六節 近代認識論美學

第七節 原著閱讀報告、分組讨論

2、教學要點

1. 美是數的和諧(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前580-500年)

    古希臘第一個使科學精神從感性世界轉向理性的人。

    提出古希臘的第一個美學命題:

    “什麼是最智慧的?——數。”“什麼是最美的?——和諧。”

    對美的規定不再是一種感性的選擇,而是理性的認識、規律性、本質性的把握。

    最美的直線形:黃金分割的矩形。

    最美的立體:球形。

    音樂的和諧取決于琴弦長度和粗細的數量關系或比例。

    “十行星”與“對地說”:“這是一種單憑理性的推斷來決定客觀事實的思維方式,他們想用這種先驗的方法建立起一種系統化的數學-美學的世界觀。”

 

2. 美是對立面的和諧(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前530-470年)

    1)“相互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一切都是鬥争所産生的。”

(2)  “相反者相成:對立造成和諧,如弓與六弦琴。”

 

3.美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和諧(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約公元前460-370年)

美是靈魂和肉體、小宇宙和大宇宙相互結合的結果。

      人是一個小世界(或小宇宙)。

      它由于它的精緻和它的形狀,是能動的。

      身體的美,若不與聰明才智相結合,是某種動物性的東西。

      那些偶像穿戴和裝飾得看起來很華麗,但是,可惜!它們是沒有心的。

      一位詩人以熱情并在神聖的靈感之下所作成的一切詩句,當然是美的。

 

4.智者學派的美學思想

    最明顯的特征:人本主義

    普洛塔格拉:人事萬物的尺度。

    人本主義美學思想:以為中心來界定藝術的起源、功能和技巧。

    1. 強調藝術是人的創造。

  把藝術同自然區别開來,以自然為偶然的獨立于人之外的存在,而藝術則是人的有目的的創作,不具有任何任意性和偶然性。

    2. 強調藝術的愉悅功能。

  依梭克拉特:藝術既有用來創造生活必需品的,也有專門來愉悅的。前一類是技藝,後一種才是真正的美的藝術。

  智者學派明顯傾向于藝術的愉悅功能;美的事物就是通過聽覺和視覺給予愉悅的東西。

    3. 強調藝術技巧後天培養的重要性。

  依梭克拉特:

  詩人根據韻律和節奏來創作他們所有的作品,......這些長處賦予詩歌如此迷人的色彩,以至于就算詩人缺乏完美的風格和思想,但由于節奏與和諧的設計,他們還是迷住了聽衆。

  ——依梭克拉特:《尤格拉斯篇》(Euagoras),《依梭克拉特文集》,卷一,洛布古典叢書,哈佛大學出版社1991-1998年版,第9頁。

5.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399

    蘇格拉底:古希臘前期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

    1. 繼承泰勒斯以來,伊奧尼亞學派特别是智者學派的人本主義美學思想,主要圍繞人來談論美,并豐富了模仿說

    2. 接納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和諧說,對之進行了人本主義改造。

    總體而言,統率蘇格拉底美學思想的是合目的性

6.柏拉圖:絕對美或美本身

要是一個人能夠認識各種美的事物,卻不能認識美本身,别人引導他去認識那一絕對美的知識,他還跟不上趟——我倒要問這樣的人他是醒着呢,還是純粹是在夢中?想一想吧,一個人喜歡五花八門的東西,把摹本當成了真實事物,不論他是睡還是醒,還不是如在夢中嗎?

                  ——柏拉圖:《國家篇》,476c.

再看另一種人,他承認美本體的存在,能夠把理念和分享了理念的事物區分開來,既不把事物替代理念,也不把理念替代事物。這樣的人,他是在做夢呢,還是醒着?

      ——柏拉圖:《國家篇》,476d.

7.亞裡士多德的形式form, eidos)即是柏拉圖的理念。

1.“從技術造成的制品,其形式出于藝術家的靈魂。形式的命意,我指每一事物的究竟與其原始本體。”(《形而上學》,1032b

2.亞裡士多德反對柏拉圖把理念抽象出來高架于個别之上的做法,反之,肯定形式就在個别事物之中。

因此,相對于柏拉圖“理在事先”的模式,亞裡士多德堅持的是“形在事中”。

前蘇格拉底到柏拉圖:

n  從美的本質                藝術的本質

n  從美論                     藝術論

n  從亞裡士多德開始颠倒:

n  美的本質被看作藝術本質的邏輯結果。

n  美學第一次真正進入到了藝術哲學。

n  成為一種自下而上的、以經驗(或自然)為基礎的學科。

藝術本體論:

藝術(techne):包括一切人工制品,如工藝、技術、技巧、甚至藝術、政治法律。總之,凡是包含有人的目的活動的都叫藝術。

亞裡士多德擴展“藝術”的這重含義,将至擴展到整個世界,認為整個自然都是神的藝術作品。神是最偉大的藝術家。任何事物的形成都看作一種有目的的藝術創造。

藝術的本質:

藝術的本質:有機的整體、多樣的和諧。(有機的整一性。

萬物皆為神的藝術品,人本身則是神的最優秀的作品;人的藝術是對神的藝術的模仿,因而也帶有神的藝術的特點。

藝術不僅反映萬物的本質,也恰好體現神的目的,因為神的目的正是在萬物(特别是有機物)的和諧協調、有機聯系中見出的。

8.中世紀美學(略):上帝的神聖之美(普洛提諾、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但丁)

9.近代美學:認識論美學、博克的崇高說

10.美學史中穿插近現代哲學中的美學經典原著的精讀和報告,以學生分組、課下閱讀、課上報告和讨論的方式進行(博克、盧梭、休谟、鮑姆嘉通、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尼采、海德格爾等哲學家當中靈活選擇)。

三、各章課時分配表

 

  章序号

章内容

學時數

1

美學、美論

15

2

美感、藝術

3

3

美學史

21

4

讀書報告

12

5

實踐課

3

       

54

 

 

參考書目

1. 葉郎,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 克羅齊,美學原理,商務印書館,2012年。

3. 彭富春,美學原理,人民出版社,2011年。

4.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

5.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6. 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

7. 亞裡士多德、賀拉斯:《詩學 詩藝》,羅念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8.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一、二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年。

9.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10. 朱良志:《曲院風荷:中國藝術論十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