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在线官方网站歡迎您!

bet356系列講座之七十七:從闡釋學角度看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對佛教觀念的接受

發布者:範宇軒發布時間:2020-10-27浏覽次數:301


1021日晚,著名文藝評論家、社會科學家、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蔣述卓先生做客bet356,開展了主題為“從闡釋學角度看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對佛教觀念的接受”的講座。

首先,蔣述卓教授簡要介紹了佛教進入中國的曆史。佛教剛開始在中國傳播時,受到抵制排斥。漢代道家文化介入,用老子的話語譯佛經語,如“道行(行于大道)”譯“波羅蜜行”。這是強制解釋,是比附,但同時給予了佛教本土化的理解。從闡釋學的角度看,這是“先見”和“前理解”在起作用。唐代時,佛教接受了中期改造:禅宗的佛教革命把儒家心性說與佛家思想融合,加以本土化改造。後期的延續體現出近代中國“唯識宗”的勃興。

接着,蔣教授詳細地講述了觀念的影響與範疇的接受。

一,意境理論。中國語言中的“境”隻是邊界、疆域的意思。而佛教傳入中國後,其宗教意義引申意義是“眼、耳、心所能及的範圍”。禅宗強調心與境相互依存,觀心才可觀境。于是“境界”從佛學順利地過渡到詩學,“取境”等詞語進入中國文藝美學範疇。意境特征論指出,意境并非意與境的簡單相加,或者主觀與客觀的簡單相加。理想意境論介紹了六朝時,玄佛合流,意境難以用語言做到極緻表達。

二,藝術真實論。分為真幻統一論、合情為真、以幻寓真的“寓言”論三部分。真幻統一論指中國史官文化中的“真”與佛教的幻化觀。它以緣起論為哲學基礎,将事物看作幻影,為假有,隻有佛性為真實,“真如” 為真實。提及合情為真理論,教授以湯顯祖、馮夢龍、曹雪芹等人的理論為例,詳細論證了情感與藝術的關系,提出這是一種藝術真實。而以幻寓真的“寓言”論涉及廣泛,存在時間長。在佛經中的寓言故事是虛構與說理的結合,是一種用以宣傳教義的假定。 

三,藝術悲劇觀。最初,中國文論講“怨”,六朝才開始講“悲”,但并不成為主流。中國的“悲”在佛教傳入後勢頭大漲,産生悲生的大悲大願。而後逐漸出現文藝美學的人生空幻意識、離别即解脫觀念以及因果報應的“大團圓”結局以及宿緣造成悲劇沖突的美學。

然後,蔣教授提到了國人在此間的受益,如:詞語與話語的豐富、觀念的變化(史與文、真與幻、虛構與寫實)、思維方式的變化等。最後,教授給出三點啟示:域外詞語與觀念的譯介與真實闡釋總存在一定的距離,這涉及誤讀與創造、闡釋的公共性,如“無為”、“真如”、“涅槃”等詞的譯介變化;觀念的接受要有中介和文化語境,語境也是闡釋的公共環境;總之,一切的關鍵還在思維方式的對接、轉化與融合。




   


蔣教授的演說加深了同學們對中國古代文藝美學與佛學融合的理解,引發大家對于佛教在文藝領域意義的思考。本次講座在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中取得了圓滿成功。

通訊:孫楊欽

拍攝:張可欣

審核:李思睿、範宇軒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