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晚,兩位詩人、批評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歐陽江河先生和張清華先生做客bet356,為書院同學帶來了一場題為“百年新詩:道路、問題與經典化”的講座。
![]() |
首先,張清華教授簡要介紹了一下歐陽江河教授和自己作為詩人和文學批評家的雙重身份,并且向同學提出建議,希望同學們能有“兩支筆”,一支筆是自己寫作,另一隻筆進行研究,這樣的學術生涯會更有意思。
接着,兩位教授共同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他們關于新詩百年曆史中的道路、問題與經典化的看法。
一、新詩的經典化
張清華教授指出新詩百年曆史中誕生了許多優秀的詩人及作品,并以歐陽江河教授的詩篇《玻璃工廠》為例,借由其體現的詩歌、語言的誕生,從無到有,從晦暗到自明的思想,指出新詩是将社會、曆史等問題上升到哲學層面,處理一個時代總體性命題。随後張教授将海子的《以夢為馬》、李白的《将進酒》及屈原的《離騷》聯系分析,并且引用羅蘭·巴特在評價詩人與詩歌作用時所說,“在莎士比亞、但丁和歌德誕生的時候,英語、意大利語和德語是一個樣子,等到他們謝世的時候,又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 ”,指出現代語言已經成為了一種偉大的語言,詩人負擔的使命就是讓其名族的語言更具表現力,更具令人崇仰的、神奇的魅力。
對此,主持人老師小結道:“新詩的經典化處于進程之中,這也正是新詩充滿魅力的來源。”
二、新詩的問題
歐陽江河教授就最近三四十年新詩的發展變化展開介紹。從詩歌本身來講,詩歌本身首先涉及到語言。從胡适用白話文寫作時使用的介于古文和舊白話文之間的語言到新詩革命,許多助推新詩革命的人都懂得至少一門外語,此時中文已不僅注重詞和物質的對應,也注重不同語種互譯的對應,正如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學”概念,新詩誕生之時已不是“内卷”,其帶來的是“外卷”。接着,歐陽教授以胡适所作的《兩隻蝴蝶》和莊周夢蝶的典故,分析了主體關系和客體關系的相互不能确立的迷惘,指出每個時代都有其不同的“變形記”,都是有物種、人種、語種之間的對抗、改寫。然後,歐陽教授将算法語言和詩歌語言進行對比,強調詩歌所具有的具體性和産生的生命的感動。
![]() |
三、新詩的道路
張清華教授強調作為知識的詩歌和作為方法的詩歌是完全不一樣的,并勸誡同學們要注意區分,語言也是具有生命和實效的,寫作需要有現實感,應當學習現在的寫作,摸索當下的語言。不過詩也具有超越曆史範疇的本體性,雖然每一代人所經曆的文明不同,但是每一代人的生命處境都是一樣的,詩歌也不應該隻有當下,也應該借鑒古代,因為我們雖然在語言上作為當代人進行創作,但同時也要意識到我們也生活在這兩三千年的的漢語文化之中。隻有這樣,寫作才能夠具有長度和彈性。
最後,在提問環節,歐陽江河教授和張清華教授共同耐心且細緻地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各種問題。歐陽江河和張清華兩位教授對新詩百年發展曆程的分析引發了同學們對于新詩的思考和積極讨論,加深了同學們對于詩歌,尤其是新詩的了解,給予了同學們極大的啟發。最後,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通訊:葉珂源
拍照:謝舒星
審核:李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