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bet356有幸請到了複旦大學、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榮譽教授、複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陳建華先生給同學們做了一場主題為“周瘦鵑與中國抒情傳統”的講座。
首先,陳建華教授向我們介紹了中國抒情傳統的産生及其現代性轉化。他認為,中國文學最注重感情,中國作家使用抒情的習慣是自覺産生的。中國文學抒情的傳統源遠流長,它代表了中國文學的精髓。這種抒情傳統也經曆了由馮夢龍的“情”向周瘦鵑的“愛”轉化的過程。此處,陳建華先生以周瘦鵑所寫的《愛之花•弁言》為例展示了這種轉變過程,并介紹說這部作品用半白半文的語言寫成,以情動人,以愛抒懷,是了江南文化的延續。
接着,陳教授向同學們介紹了周瘦鵑的外貌,以及“瘦鵑”這個别名的由來。他稱周瘦鵑為面具大師,不僅因為他為了掩蓋自己特别的長相經常戴帽子、墨鏡,也是因為他有極高的文學表演天賦。周瘦鵑主編的《禮拜六》《半月》《樂觀月刊》等雜志以及他所撰寫的著作,都體現了他包容多變的文風。陳教授還認為,周瘦鵑是個新型文人,他以“傷心人”自命,通過《香豔叢話》等作品打造時尚,做出各種在當時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舉動以使自己的作品被世人所見,從而感動更多人。因此,他在許多活動中,像是戴上面具演戲。陳教授将這種行為與蘇州評彈類比,更好地闡釋了“多重面具”的含義。
随後,陳教授又以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與超我”學說為切入點,為我們深入剖析了周瘦鵑的性格。他認為周瘦鵑有多個 “面具”。最初,他激情地戴上“法蘭西情劇”的面具,歌頌出軌女人,受到批評,欲望受挫。此後,一方面,他的欲望與本能退居後台,受到遮掩、壓制,另一方面,他以文學為中心,粉墨人生,遊戲文章,與理性、道德聯手,寓教于樂。他的人格為家國情懷等因素所塑造。因此,他激情地尋找發洩的渠道,使得他的“哀情小說”展現出了分裂的特點以及面具的吊詭功能。最終,他的“超我意識”占據前台,使他擁有伸張正義的社會良知。
最後,陳教授以周瘦鵑的作品、翻譯成果、參與創作的電影作品為例,總結周瘦鵑的形象:他扮演了多種文學角色,集作者、翻譯與報人于一身,對世界文學了解廣泛。他的抒情語言新舊兼備、中西并容,還帶有蘇州話流利簡潔、甜而不膩、柔中帶剛的特點。他的文字有極高的諷刺藝術。他是天生情種,無字不香,“情”字滲透在人格與語言中。他所寫的與紫羅蘭相關的作品,是文學面具與都市風景的萬花筒,是永恒之愛的寓言、現代文學的奇迹。周瘦鵑的感性、想象及私密空間創造了一種長期以來為現代文學史所壓抑的,以個人和家庭為核心的文學現代性。
講座在同學的提問以及陳建華教授的精彩解答中落幕。陳教授對于周瘦鵑個人及其作品深入的剖析激發了同學們了解或深入探索周瘦鵑個人及其作品的激情。陳教授将周瘦鵑人格的複雜性、作品的多樣性以簡潔明了,充滿邏輯的方式向同學們展現,給同學們帶來極大的啟發。同學們也從此次講座中對于中國抒情傳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訊:葛旸帆
攝影:徐婧越
審核:範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