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戴錦華老師做客bet356,開展了一場主題為“再追問——電影是什麼”的講座。
戴錦華教授首先介紹了一個貫穿她一生教學工作的習慣:她樂于跟大學生們分享她沒有回答與解決的人文性問題。她提出,自己設此題目的原因是,在電影已死的普遍性困惑中,中國電影在經濟起飛的背景下逆勢崛起,人們對于電影是什麼這一問題,給出“産業”兩字來回答,這兩個字太過普遍化,電影究竟是什麼,很值得探究。
![]() |
接着,戴錦華教授提出了電影藝術這個概念。她認為電影藝術是大衆藝術最基本、最有力、最迷人的樣态。戴教授說,電影本體從本質上來講是以作為群體或個體的“人”為中心的,不論自覺與否,新一代都必将也必須去面對世界發展所帶來的新問題——目前,全球化由歐美主導啟動并成為事實,美學革命時代到來,電影也定會迎來新浪潮,故而我們必須明确電影究竟是什麼。闡釋這個問題時,戴老師介紹了法國社會運動先鋒,藝術天才安德烈·巴贊的影評集《電影是什麼》,書中的電影藝術本體論認為,電影是無限接近生活的漸近線;電影是建築在完整電影的神話之上的;電影藝術滿足着人類的木乃伊情結。戴老師詳細介紹了這三個定義,由此展開了接下來的讨論。
她說道,盡管許多文學與藝術形式都能在電影中被解構,電影理論本身卻沒有在學科意義上占據強大位置。電影理論從來隻做出隐喻的回答:電影是畫,是窗,是鏡。這三者的共同點都是非完全的生活記錄。而其不同之處在于:畫強調美學,包括構圖,設色,身體語言;窗指的是風景随位置改變,切割了視線,真實卻不因語言行為而改變;鏡指向電影的魅力是影院的魅力,自覺地、儀式性地、文明地回到以前,回到當代人無法自愈的自戀與自棄。
最後,她還以《竊聽風暴》《芳華》《歸來》《金陵十三钗》等多部電影為例,指出:電影語言的錯誤,在不知不覺中滲入了我們對社會文化的分析之中。語言邏輯與共鳴結構的錯誤、講述與傾聽的錯誤、道具與影像的錯誤,都無法呈現曆史的質感,無法傳遞真摯的情感。物的曆史也是社會記憶史,電影語言與曆史真實之間的撕裂也體現了記憶困境,這種記憶的困境可以從民族記憶和民族自我的真實狀況中看出。
![]() |
戴錦華教授對電影藝術細緻入微的分析引發了同學們對電影藝術的積極思考與熱烈讨論,加深了同學們對于電影藝術曆史和電影賞析方法的了解,給予了同學們極大的啟發。最後,講座在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通訊:張可欣
拍照:葉珂源
審核:範宇軒 李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