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中文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會副會長張福貴教授應邀來到bet356在线官方网站為bet356學子開展了題為《文學史研究的範式與反思》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t356季進教授主持,書院同學踴躍參加。
張福貴教授以現代文學史研究該往何處去、文學史研究的最大問題是什麼、文學史研究有哪些範式三個問題作為導入,點出文學史研究的關鍵所在。
第一種文學史研究的範式是曆史性研究——研究作家的思想生平、時代的潮流以及留下的可把握的材料等。以對魯迅形象研究的演化過程為例,人們對魯迅的形象評價,由“是神不是人”,到“是鬼不是人”,再到“是人而不是鬼也不是神”。這反映了一個時代價值體系的演化與分化。這可能為曆史研究帶來一個新的視角,但也可能會存在曲解曆史的問題。因此除了把握資料外,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斷,也是文學史研究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史料的使用需要辨析,我們對史料的研究和把握需要一個經典化的過程。1980年代我國的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灰色化的潮流,許多學者一反傳統,貶損魯迅。這可能是魯迅形象的固化帶來的逆反心理,也可能是受到改革開放的影響,人們重新确立了文學價值觀。張福貴教授強調,這種挑戰與叛逆在學術上值得肯定,我們需要這種勇氣。人文學術重在創新與反思,人們對魯迅的文學、人格等方面進行挑剔性的探讨和評價,反映出在中國這樣一個倫理本位的社會,道德的重新覺醒和回歸。
張福貴教授接着談到魯迅和朱安,魯迅和周作人的關系。魯迅和妻子朱安長期關系僵硬,與兄弟周作人亦關系不和。有人據此對魯迅的人格做出種種揣測。但實際上,魯迅生活中的這些問題并非是人格的污點,而是人性的弱點,這也不足以颠覆魯迅在思想史和文學史上的價值。
第二種研究範式是思想史研究、文化史研究。這種研究範式在80年代就出現了,随着90年代以及新世紀後西方左派思想文化理論進入中國,我們又得到了很好的思想啟發。張福貴教授認為,這種文化研究、思想研究很符合20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曆史時機。同時他指出,百年來中國思想文化、中國文學最大的核心焦點問題就是傳統與現代的沖突。例如過去文學中父親代表保守,兒子代表變革的形象,今天就可能已經發生了一種轉化。而在這種時代條件下,要開展教學改革、打破傳統、建設新文科,首先便是要建設好舊文科,要搭建好适合百年中國文化研究發展的實境。
第三種文學史研究的範式是作家論、作品論和整體性研究。作家論是研究一個作家,必須将他放入同時代同類作家中去評價,放在曆史上與相似的作家去比較;作品論是将新作同舊作比較、與同類作品比較,研究創作走向的變化。整體性研究構成了文學史研究的基礎。當前整體性研究的一個問題是缺乏審美性研究,欠缺風格、語言和文筆。張福貴教授強調:文學研究要回歸文學,真正的學術語言是用人人都懂的話說人人都不懂的道理。文學教育需要用适當的、優美的文字表達出來,從個人體驗出發使人感受到文學的美。針對此,張福貴教授表達了對同學們能夠有所嘗試和創新的殷切期待。
關于我們應該如何創新,張福貴教授指出:無論是文學史研究還是文學批評,創新能力都來源于思想能力、思維方式。想要培養創新的思維方式,就要注重突破理論前提與知識前提這兩個學術前提,就要敢于突破和反思定論,這樣才能開闊視野,不受制于先前的理論,從而逐步改變思維方式。
講述結束後,台下的同學們就講座相關内容積極發言、踴躍提問,向張福貴教授提出了“我們的語言運用會不會走向貧乏?”和“日本的魯迅研究有哪些特點,與國内有哪些差異,有什麼新視角?”等問題。張福貴教授一一耐心回答,解決了同學們的困惑。至此,此次講座圓滿結束。
通訊:徐天鴻 楊玉潔
圖片:宣傳部
審核:事務中心主席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