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在线官方网站歡迎您!

bet356系列講座之八十五: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

發布者:範宇軒發布時間:2020-12-09浏覽次數:175

  

2020124日下午,複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委員吳曉明教授應邀來到bet356,在1005-5339開展了主題為“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的講座。

 




 


首先,吳曉明教授提及了他的老師胡曲園先生與唐文治先生之間深厚的師生情感,并向大家介紹了那一代人關于教育事業、關于家國天下的擔當與情懷。大家在為前輩們的情懷所感動的同時也深受其鼓舞。随後,吳教授就其講座主題進行了闡釋:

一、近代以來,中國學術曾處于對外國學術的學徒狀态

近代以來以資本作為原則的現代性取得了絕對的權利,開辟了世界曆史且建立了基本的支配和從屬關系。這使得我們必然地進入到了現代化的進程之中,也使得我們的學術進入了對于外部學術的學徒狀态之中。這一狀态是必然的、必要的,也是收獲頗豐的。不過同時吳教授也點明:一種學術的真正成熟意味着要在特定的階段擺脫學徒狀态,并且開始獲得它的自我主張。

二、經曆學徒狀态後逐漸獲得自我主張是學術發展的一般規律

為了讓同學更易理解這一觀點,吳教授列舉了兩個事例:一為在中世紀時期哲學被視為神學的附庸,而在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觀點提出後,哲學獲得了它的自我主張。另一事例為自近代以來,曆史科學長期是處于自然科學的學徒狀态中,而在19世紀末通過德國的曆史理性批判,曆史科學擺脫了學徒狀态并開始獲得自我主張,成為了一門自律、自我授權的科學。之後,吳教授點出了學術獲得自我主張的兩個尺度:一是形式上使用本國語言,二是必須能夠在理論本身上開始真正的創造與建設。

三、學徒狀态的基本缺陷——外在反思

學徒狀态的基本特點為因循和模仿。這便導緻了外在反思這一思維方式上的缺陷,其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通常而言的教條主義,即從來不深入事物本身而将一般性原則用于各種對象和内容上。就此觀點,吳教授以法國拿破侖為例,用其因外在反思而産生錯誤決策的史實點明:對于所學得的知識需要進行思考,并将其進行消化和吸收,從而擺脫學徒狀态,獲得自我主張。在講述史實的過程中,吳教授還大量援引了黑格爾、恩格斯及孔子等言論,多次強調自我主張的重要性。

四、擺脫學徒狀态,獲得自我主張的途徑——經曆文化結合的鍛煉

現代化的基本任務仍需要我們繼續對外學習,但是也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讓習得的東西經過思考和批判。近代以來中國許多問題都會卷入古今中西之争,這正是文化結合的體現。然後吳教授又列舉了兩個事例:希臘文明曾經受東方文化沖擊,但因經曆了文化結合的艱苦鍛煉而獲得了他們應有的活力,開創了勝利和繁榮地時代。而中國曾經也經曆文化結合的鍛煉——佛教的中國化。這不僅對于中國文化産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也使中國化的佛教成為了後來的佛教中心。而在這些過程中,從學徒狀态向自我主張的轉變具有了關鍵性作用。

然後,吳教授總結道:随着中國曆史性的實踐達到特定的階段,中國學術也将或早或遲面臨重要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基本性質就是逐漸擺脫學徒狀态并獲得自我主張。其形式上的要求是講中國語,本質上的要求是擺脫外在反思,深入到中國的社會現實之中。同時吳教授也對于在座的同學寄予期望,希望同學們能夠承擔起把曆史實踐的理論托付給更為年輕的下一代的任務,以便完成中華民族的再度青春化。

 




 


在提問環節,吳教授耐心且詳細地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各類問題,并就同學們問及的後現代哲學及事實掩蓋本質的現象分享了自己的相關見解,給出了關于同學們如何進行相關知識學習的建議。

吳教授的講解層次分明、條分縷析,旁征博引的案例及觀點大大開拓了同學們的視野,讓同學們對于中國學術自我主張意識的形成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帶給同學們啟迪的同時增強了同學們的責任擔當意識。最後,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通訊:葉珂源

拍照:謝舒星

審核:李思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