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晚,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德國波恩大學文學碩士、哲學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曆史學院院長李雪濤教授應邀來到bet356,開展了一場主題為“全球史方法與比較文化研究”的講座。
![]() |
李雪濤教授首先對書院培養敬畏學術的人才的理念給予認同,他認為此理念真正體現了現代大學的精神。随後他以馮至“十四行詩”中“一個寂寞是一座島,一個個都結成朋友,當你向我拉一拉手,便像一座水上的橋”作為開場白,又根據雅斯貝爾斯等人的哲學觀點,提出了全球史應有的交往主題:交流是人存在的普遍性前提,人就是由其現實存在的對話構成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之後,他強調,并不存在一個本質主義的中國文化的概念。文化都在比較中産生,對于文化的闡釋是一個過程,具有曆史性。而比較文化研究是一門運用比較方法研究兩種或多種文化之間異同的學科,其研究目的是認識自己文化的來源,探尋文化之根。接着,他就何謂全球史這一問題展開論述:他依據《西方的興起》這本标志性著作,提出“全球轉向”的概念——這是當代全球化背景下曆史學的産物,是曆史研究和書寫的一種新視角、新方法,也是從整體觀和聯系觀的角度來編纂宏觀世界史或考察微觀個案。
同時,作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史研究院/曆史學院的院長,李教授表示,北外建立全球史研究院的宗旨是要構建一種包括中國史在内、超越國别史的視野、在互動中理解與世界變遷息息相關的世界全球史。以此為契機,他引出:全球史的基本理念在于互動觀。就此,李雪濤教授舉了小提琴琴弓、香波等幾個全球互動産物的例子,闡釋了民族文化的互動現象。他認為,全球史觀念應反對任何的中心主義,要具有整體史觀,能夠将研究對象置于廣闊的相互關系情景之中來理解和考察,還要具備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将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等各種自然科學的方法都運用到全球史的研究中。他緊接着舉出中國民間故事、中醫藥等幾個例子,提出“糾纏史”這個術語,收束了對世界全球史的論述。
接着,李雪濤教授認為在作為方法論的全球史中,翻譯能增強視角的多元性,文本的轉換會産生新的多元視角,加深看問題的深度。他通過分析歌德與馬克斯·缪勒的名言,說明翻譯與思想有着玄妙的關系,不懂外語的人很容易落入本質主義的怪圈。
而後,李雪濤教授就歐洲對中國文史哲的研究進行論述。他先後通過羅哲海教授的儒家倫理學、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期”理論、美國道德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闡釋了哲學家的問題意識。他還強調要重構文化傳統、賦予曆史唯物主義以新的形式,認為這一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後,李雪濤教授又依據漢學家許理和認識中國的特殊視角闡釋了曆史學家、文學研究者的問題意識。
![]() |
最後,李雪濤教授簡要地提出了他對文治學子未來的展望:做學術的人要有洞察力,能夠沉下心來,對研究時遇到的問題做出深入的分析。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通訊:張可欣
拍照:葉珂源
審核:範宇軒 李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