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4日晚,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席教授羅柏松先生受邀來到bet356在线官方网站,為同學們帶來題為《什麼是蝙蝠僧或鳥鼠比丘?:蝙蝠,佛教,和東亞宗教》的講座。本次講座由顧遷老師主持,全體書院同學參加。
在顧遷老師的簡單介紹後,羅柏松教授展開了他的論述——關于東西方蝙蝠形象的不同、佛教裡蝙蝠僧的具體含義以及宗教與動物之間關系的探究。從羅柏松教授的闡述中我們得知中國、日本等國家的佛教資料裡常常出現“蝙蝠僧、鳥鼠僧”等名詞,這也是他對蝙蝠這一物象産生興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着,羅柏松教授通過幾幅圖向大家展示了西方人眼中蝙蝠的形象。在西方,蝙蝠是一種令人恐懼的動物,它通常代表着混亂、無知和迷信,但利用科學和宗教就可以與之對抗。在介紹完西方人眼中的蝙蝠形象後,羅柏松教授着重強調了“理性的沉睡孕育出怪物”這一觀點,同時表明“無知的怪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夠激發我們的想象力,是啟發人創造藝術的母體。
羅柏松教授還提出,中國的陶器等其他的藝術載體上經常出現“五隻蝙蝠”的形象。“五蝠(福)”圖案在古代極為盛行,代表長壽、富貴、康甯、攸好德、考終命這五種福氣的境界。此外,他還認為:由于在道教中葫蘆諧音“福祿”,因而在作品中“五蝠”的意象常常與葫蘆一起出現,代表幸運與财富;新年時張貼在各家門口的福字上常常畫有倒挂的蝙蝠,諧音“福到了”,體現了中國人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鐘馗也常與五蝠聯系在一起,寄寓了人們遠離“五毒”、健康平安的祝願。中國對于“蝙蝠”的民間信仰也對日本、韓國的文化和宗教産生了影響,日本的工藝品以及女士衣物上同樣有蝙蝠的存在,代表了吉祥美好的寓意。
但羅柏松教授也強調蝙蝠并不是一直都是一個美好的意象。二戰時,一家名為“金蝙蝠”的煙草公司為吸引中國客人購買煙草,僅在銷往中國的煙草中加入鴉片。憑借這種手段,這家公司在東方聲名鵲起,迅速跻身于日本高端煙草的行列,但卻對當時的中國人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羅柏松教授接下來談到西方人将蝙蝠視為恐懼化身的原因。經過觀察,人們發現蝙蝠非鳥非鼠,而是與兩者都有相似卻也有不同的生物,這使得人們很難對蝙蝠進行生物學上的分類。這樣的特性使得蝙蝠在西方被視為焦慮、恐懼的化身。
羅柏松教授還具體介紹了在中西方文本中的蝙蝠。中國人認為蝙蝠有變化之能,既可變鳥捕鼠,也可變鼠捕鳥,但蝙蝠既非鼠也非鳥;西方伊索寓言中将蝙蝠塑造成“牆頭草”的形象,鳥鼠交戰時哪一方強便加入哪一方陣營,在鳥鼠停戰和好時,蝙蝠就會遭到兩方的一緻排斥。
最後,羅柏松教授引用哲學家Thomas Nagel的文章進行總結:我們用蝙蝠來類比人的思想是錯誤的。他希望大家能在佛教或是中國文學的研究中繼續思考這樣的問題。
在提問環節中,同學們踴躍發言,請教了各種問題,如接觸蝙蝠的起因、如何看待《道德經》這一文本、從動物身上看人類是否是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等問題,羅柏松教授都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提問環節結束後,顧遷老師為講座做了總結,他認為雖然有關“蝙蝠”的講座已經結束,但思考應是永無止境的,希望有朝一日書院的同學們能在此領域做出一番錦繡文章。至此,此次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下帷幕。
通訊:任蔣妍 譚天舒 沈凡淇
圖片:宣傳部
審核:事務中心主席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