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星期四晚六點三十分許,bet356系列講座五十四,由柏右銘教授主講的主題為“當代中國全景想象”準時開始。柏右銘教授是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電影與媒體系教授,人文學講座教授。其研究方向是中國當代文學批評與藝術理論、文化研究。研究興趣有文學與想象如何共築空間和曆史的認識、文藝和曆史的關系、電影和城市規劃的互動、以色列電影與猶太大屠殺的關聯等。
首先,柏右銘教授提出了四個研究方法:第一,物質實踐的現象學。第二,媒體考古學。第三,華語的系譜學。第四,意識形态的挪用。柏右銘教授指出,這四種研究方法在中國不怎麼被提起,但在國外卻十分流行。其中,媒體考古學作為本次講座重點問題展開。教授還提到了一個詞:Zombie Media,即媒體僵屍化。緊接着,教授舉了幾個例子來解釋“全景”一詞的含義,卷軸《老北京動起來》、《清明上河圖》動畫版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卷軸。以全景的方法獲取一種強烈的代入感。
接着,柏右銘教授提到了爬樓黨,即一群20歲左右的年輕人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前提下爬上摩天大樓自拍。自拍、建築都有可能成為一種媒體。從這些人的自拍中,我們又可以窺見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在這些人看似瘋狂舉動的背後,我們或許可以獲得一種強烈的代入感,讓我們對“全景”的認知不僅僅限于一種技術或空間,是呈現城市現象的新方法。
接下來,柏右銘教授從“紙上風景”,即從畫中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全景概念”。如《轉戰陝北》中毛主席所站之處,即可以視作是一種英雄的象征,可以看見革命與風景的關系,仿佛是電影中從人物的肩後看風景。《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讓我們有一種通過畫中人物的眼睛看世界的強烈代入感。
站在高處攝影的象征性,風景就在我的腳下。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心理暗示,給予觀者沉浸的感覺。我不僅僅是拍攝者,還是環境的一部分,從此不再有觀看者與被觀看者的區别。柏右銘教授提出“全景”或許不在于景有多大、技術有多高,而是你的心有多大,景就有多大。
在講座的最後,兩位同學向柏右銘教授提出了很有深度的問題,其中涉及了電影與新媒體、城市規劃以及微縮模型等相關問題。柏右銘教授做出了耐心詳細的解釋。柏右銘教授對全景影像的講解深入淺出,同學們聽的津津有味,獲益匪淺。本場講座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通訊:李嘉瑞
拍攝:虎霈
審核:吳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