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系列講座之四十三:海德格爾與當代藝術問題
10月19日晚6:30,我們有幸邀請到著名學者,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孫周興先生為我們做題為“海德格爾與當代藝術問題”的講座。孫教授主要從事德國哲學和藝術哲學的研究,對海德格爾、尼采和當代藝術有着深刻的見解。
孫教授首先為我們講解了海德格爾意義上的現象學。現象學是20世紀唯一一門新興哲學,它打破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的“透過現象看本質”,而提出“現象就是本質”的論斷。現象學首先強調了無前提性。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過多的前提和背景漸漸束縛了人們的思維,限制和影響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在這樣的背景下,胡賽爾提出屏蔽前提,對事物進行直觀的把握。文明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是觀念,而無前提性颠覆了人們以往認為的“普遍的觀念領域才是知識或道德的目标”。這個傳統認識來源于柏拉圖認為的“人是一個普遍的觀念,是不依賴于任何個體的。個體會消失,而人這個觀念不會。正是不會消失的東西,才成為了我們知識或道德的目标,這樣我們才有了确定的普遍的知識”。特殊個體與普遍觀念的區分促成了文明的開始。
然而,想要實現非前提性并非容易。人們往往過度強調通過理論的學習和方法的訓練來了解事物,這讓我們漸漸變得“中介化”了。失去了親自體驗的能力,人們容易被觀念世界所奴役,而喪失了感受和把握的能力。“中介”成了普遍的的、集權的制度,個體喪失了個性和自由度。這也正是20世紀以來海德格爾、尼采等哲學家批判本質主義、普遍主義的原因。胡賽爾也因此提出“本質直觀”的概念,即“普遍的本質是可以被直接看到的”,本質可以被直觀感受到,而非通過歸納提煉。
孫教授非常認同胡賽爾的想法。他認為我們對普遍觀念的把握是無需總結的。哲學不應該把感性的生物世界和抽象的理性世界、觀念世界區分開來,正如尼采所說,超感性世界才是整個文化的目标。超感性世界并不因為它的不可感而不真實。我們要反對本質主義傳統認為的觀念世界比生物世界更重要,因為我們的生物世界是充滿意義的,它本來就是一種觀念世界,觀念領域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直接發生。“本質直觀”提出的最根本意義在于它抹去了這兩個世界之間的界限。
海德格爾的現象學還強調了非主體性和多元性思想的可能性。本質主義的哲學在現代表現為主體意義和對象性思維。從胡賽爾開始,哲學家們開始質疑古典的本體哲學所認為的“每個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屬性,事物的意義和存在就是它本身”和現代哲學認為的“事物的意義是人賦予它的”。他們提出了新的觀點,即“事物本身沒有存在,沒有意義,也無法人為賦予,事物的意義取決于它在什麼環境中呈現給人們”。海德格爾認為這發生了克服主體主義的可能性。對象性關系并不是人和事物的唯一關系,哲學不應該把人和物對立起來,而應讨論另一種非主體主義的可能性。海德格爾非常認同胡賽爾提出的視野對于事物于人意義的決定性作用的重要性。事物意義的寄托是環境和世界,而非事物本身。
海德格爾強調我們認識事物需要有關聯性和超越性思維,他也因此提出新的二重性思維,來區分傳統的對立性思維。海德格爾認為的二重性思維是一種差異性的動态思維,非簡單對立,而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屬關系。與之相似的是克羅齊提出的差異辯證法,其提出揭示了傳統辯證法中問題二方往往隻是不同而非對立的矛盾。
關于藝術,海德格爾用藝術真理論回應了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盡管哲學還無法回答藝術對于人的存在何以是或不是決定性的真理的發生方式的問題,孫教授認為現代主義藝術的出現表明藝術并沒有終結,藝術思潮仍然在不斷湧現。海德格爾的藝術真理論也破除了知識論的真理理解,即真理的本來意義不是附和于事物,而是一種揭示或回避。海德格爾試圖區分存在着的存在的真理與存在本身的真理。他認為揭示就是一種創造,而我們在做的正是對生物世界各種真相的揭示。真理是一種二重性的結構,它一方面是生物世界的打開,另一方面是人與事物的關系。二重性強調了藝術創作内在的沖突性。自瓦格爾和尼采以來,現代藝術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不再追求片面的和諧統一,因為自然本就是不和諧的。當代藝術産生了社會貢獻的意義,通過走中間路線,提出對社會介入和抵抗的概念,讓藝術創作也有了改變社會的力量。
海德格爾對博伊斯之後的當代藝術的規定性意義則變現在促成了當代藝術的三個轉向:從主體主義藝術轉向後主體主義藝術;從視覺探究轉向物質研究;從手藝技巧轉向總體藝術創作。
孫教授用專業而不失生動,深刻而又顯通俗的講授讓我們了解了海德格爾的思想和當代藝術的風采,同學們也在聆聽講座和講座後與孫教授的提問交流中收獲了不少知識。講座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通訊:季佳濛
拍照:段曉臻
審核:吳超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