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系列講座之四十四:晚明茶學的形式與意義
2018年4月18日下午,威尼斯大學教師,意大利茶文化協會會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榮譽理事查立偉老師在獨墅湖校區1005-5339成功開展了主題為“晚明茶學的形式與意義”的講座。
下午兩點,講座準時開始。查立偉老師一口流利标準的普通話赢得了觀衆的贊歎與掌聲。查老師首先闡明了“晚明”、“茶學”的定義及大緻内容,并且從生産和文獻兩個角度介紹了茶學在晚明興盛的表現。接着向我們講述了主題中的“形式”與“意義”所包含和指代的内容。茶學的形式表現為明代這一時期的茶著作、茶書的結構與内容、品茶用語、茶書中的制茶與品茶和文人生活中的茶飲用。茶學的意義在于不僅豐富了意象與意指,還體現了茶書與茶學分别在明代出版業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同時茶學的興起也增強了茶書的交際功能,對後人了解明代物質文化大有裨益。
查立偉老師還向我們講述了他研究茶學的起點:自九十年代起,查老師便對茶文化和明朝這個時期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深入研讀了當時茶學著作後,他認為當時的研究發現是正确的但比較表象膚淺,僅為博大的茶文化的冰山一角而已。查老師還用時尚雜志進行比喻說明,僅用現在的幾本著名時尚雜志來研究21世紀的服飾文化的做法是不符合事實的,因此我們要從浪漫華美的表象下去探究茶文化真正的本質。
接着,查老師圍繞茶文化提出了三大研究假設,分别是茶文化的繁榮與印刷業、佛教、文人士大夫的文化行為之間的聯系。順着假設的思路,查立偉老師向同學們展示了他的五個主要研究問題。五個問題環環相扣,由茶本身的象征意義延伸到茶書作者的身份及其與佛教的内在聯系,接着深入到這些著作對現實生産與消費的指導價值,将看似複雜艱澀的問題串聯為一個過程、一個整體。據目前已知文獻記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茶開始成為在社交場合中替代酒的飲料;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完全改變了茶的身份,将其提升為具有美學價值和複雜鑒賞性的對象。在宋代(970-1279),茶的審美主要以宮廷審美為主,具有類似奢侈品的地位;到了元和明朝前期,文人主要強調茶為适合僧人隐士的簡樸飲料,而晚明茶書中的茶審美逐漸遠離了宮廷品味,趨于大衆化和平民化。
談及茶書作者的身份,查老師強調,茶書的作者多為江南人或在江南及其附近地區擔任官職,并且大部分作者都對佛教有着不同程度的興趣或信仰。晚明文人并不追求禦茶園生産的茶葉,而最欣賞由某些江南寺廟中僧人所生産的茶,當時文人最熱衷的用水也是著名寺廟惠山寺的二泉(竹爐);他們對寺院茶的使用和推廣是其與佛教結緣的一種外在表達。可見,當時的地方官員、文人和僧人、佛教之間有一種密切的茶文化聯系。
在最後的提問環節中,對于同學們都十分感興趣的“茶的地位及其與佛教的關系”問題,查立偉老師進行了耐心詳細的解釋。查老師對茶文化的講解深入淺出,同學們獲益匪淺。本場講座在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中取得了圓滿成功。
圖片:田壯志
文字:段曉臻
審核:王雅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