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系列講座之四十五——當代小說創作的可能性
5月25日晚,在全校師生的熱切期盼中,“當代小說創作的可能性”講座在炳麟圖書館學術報告廳如期舉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當代著名作家蘇童先生,著名編輯家、小說家、《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先生以及遼甯師範大學教授、著名評論家張學昕先生受邀莅臨bet356在线官方网站,并與bet356院長、著名評論家王堯教授以對談的形式探讨當代小說創作的可能性。本次講座由bet356常務副院長,著名學者季進教授主持。
綿綿陰雨沒有阻擋同學前來一睹大師風采的腳步,炳麟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靜待講座的開始。幾位嘉賓到場,全體師生起立緻敬,立即點燃了現場的火熱氣氛。季進院長依次介紹了當晚到場的嘉賓,在歡迎的掌聲中,講座正式開始。
首先是由蘇童先生講話,他表示小說的可能性存在兩個層面,即發現小說的可能性與“摸高”的可能性。蘇童先生舉了契诃夫的例子來闡明發現可能性的意義,他認為很多情況下人們在寫作時之所以會遇到“寫不出”的狀況,原因在于無法将經曆兌換成有效的文學形式。對此,蘇童先生尤其強調了“細節”的作用性,他說道:“小說創作大半的可能性潛藏在細節之中。”他以契诃夫的短篇小說《吻》為例,點明文中的主人公對于自身的經曆缺乏表述的能力,隻有契诃夫這樣的作家才能有效的進行表達。因此他提出,作家在創作小說之時,需要用自己的幻想來填補細節。
随後程永新先生談起了他對文學發展的看法,他指出最近幾十年中國社會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同時文學發展卻沒有跟上腳步。程教授贊譽了近年來中國作家在短篇小說上取得的成就,并高度評價蘇童的短篇小說,稱之為他心目中的“中國短篇小說之王”。但他也指出長篇小說是目前中國小說界的一大弱勢。接着,他表示探索小說的可能性需要作家培養獨特的敏感性,拓展想象的空間和餘地,并認為如果缺乏這兩者,将會是創作巨大的遺憾。
接着張學昕先生針對作家創作的可能性提出了獨特的理解。張先生被認為是國内“蘇童研究第一人”,他以蘇童先生的代表作《妻妾成群》為例,表示作家對自己可能性的訴求與渴望決定了隻有作家才知道可能性在何處。張先生認為,對于作家研究的理論是悲涼的,批評家的道路是狹窄的,并特别強調了作家天賦和靈感的重要性。對此,王堯教授補充道,優秀批評家的責任在于發現小說家的可能性以及揭示文中的可能性。
整個講座深入淺出,蘇童先生巧妙的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文學例子,以及自己的小說《紅粉》的創作背景來闡明小說的可能性。他表示,小說是作家接近事物真相的途徑和方法,而這種途徑與方法往往是被隐藏的,因此小說的經常是在事件未被證實的情況下誕生的。程永新先生補充說,作家應當在狹窄的空間中尋找想象的維度。他還認為作家在将生活變成小說時是受到相當的限制的,這種限制在于對素材的合理選擇,而正是因為這一點,小說往往帶有作家濃烈的獨特性。随後張學昕先生談到,作家和編輯家是兩條并行的鐵軌共同承載文學的發展,而作為批評家應當對作家的文本負責。
蘇童先生還對小說的語言可能性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小說之難在于叙述之難。而叙述即語言。作家對自己的清算和洗牌往往從文字開始,文字是一種載體,讓文字消失于文字之中才是小說語言的最高境界。他覺得小說想要“飛翔”,就不能僅僅抓住文字的工具性,而是要将有質地的文字訴諸具體的物象。蘇童先生作為作家的幽默、敏銳和理性在他的分享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獨特的角度、深入的見解、灑脫的語言和親和的态度令全體觀衆受益匪淺。
在提問環節,同學們積極踴躍。有同學向蘇童老師提問: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是否對老作家的小說創作可能性産生影響?蘇童先生自嘲式的稱自己是一個“老梆子”作家,創作很難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在寫作中更多的是對于自身可能性的挖掘,而不會過分的迎合大衆的閱讀習慣。随後其他學生也依據蘇童先生的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蘇童老師同樣給與了耐心和細緻的回答。
在四位當代文壇與批評界大家精彩的對談中,同學們對于文學的認識有了新的提升,也見識到真正大家的風采。從講座中得到的啟示發人深省,從中得到的營養令在場師生終身受益。
窗外姑蘇城的雨還淅淅瀝瀝的下個不停,講座也在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中完美收官,這次講座注定給在場的每個人留下大學生活乃至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永久的美好回憶。
文字:梁一
圖片:孫雅茹 段曉臻
審核:王雅喆 吳超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