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系列講座之二十四:《由島至島:翻譯與中國》
自從建造巴别塔的計劃被上帝知曉,人類即生活在由語言所組成的不同區域之中,語言同時也是标記畛域的符号。而漢學家則勇于翻越屏障,探析漢語言文學的幽微妙處,提供新穎獨特的研究視角。美國青年漢學家羅鵬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羅鵬教授于2014年夏天在bet356在线官方网站成功舉辦了一次以“離鄉病:疾病語言與政治設想”為題的學術講座,深受同學歡迎。二〇一五年末,受bet356常務院長季進教授盛情邀請,二訪蘇大,以研讨會與講座的形式,再次激發同學們的學術熱情。
研讨會于2015年12月29日晚六點在5335教室舉行。羅鵬教授立足于在西方近代社會産生巨大影響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以“戀物癖”的角度剖析賈平凹的小說《廢都》中莊之蝶的心理内涵,細緻地研究小說中反複出現的城牆磚、埙聲、女人的小腳等物象的文化涵義,借此分析人物的性心理(邊緣戀物癖)與精神世界,繼而拓展了研究視野。與此同時,羅鵬教授将“戀物癖”這一概念運用到研究中國古人的懷古心态與文物收藏愛好之中,極具啟發性,現代理論與古文化現象在水乳交融中使研究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羅教授發言後,與會師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有的人着重強調《廢都》中蘊藏的對傳統文化精神衰敗與老西安物質落後狀況的惆怅情緒,有的人提出古人迷戀文物不僅是恐懼文化地位的喪失而做出的戀物癖式的行為(羅鵬教授的觀點),而且是将自己拉回到曆史的長河之中感受古人的風神潇灑,借此獲得一種更高層次的文化享受。這種看法也得到了羅鵬教授的贊同與欣賞。不同場域中的不同話語為文學研究提供多重可能與無限機遇。研讨會在大家的積極讨論中達到高潮。走出會場,大家的思緒還停留在原地,回味着讨論的課題。

12月30日下午,羅鵬教授在5339教室舉行了一場以“由島至島:翻譯與中國”為題的學術講座。台下座無虛席,同學們對這一略顯陌生化與詩化的演講題目充滿期待。
講座伊始,羅鵬教授操着一口流利的漢語做自我介紹,謙遜地定位自己是翻譯家,編書人與中國文學研究者,之後便對華語文學的概念界定進行分析。此時,不同語言之間的隔膜與差異逐漸浮現出來。在羅教授不疾不徐的講解下,同學們得知“由島至島”原來是馬來西亞作家黃錦樹的小說集的名稱,而這本書充滿了異樣特色,有着廣闊的闡述空間。接下來,羅鵬教授列舉五個作品為例,具體闡釋作品本身的高超之處與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創造的巧思妙意。閻連科在《受活》中為作品中出現的方言名詞做注釋,有時甚至為注釋做注,如此一來,閱讀作品的過程猶如把玩俄羅斯套娃,層層剝離中驚喜不斷。阿來的《槐花》中主人公對鄉音反應的遲令人回味,時間的延宕中承載着作家的思考,文學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緻。香港作家董啟章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黃錦樹的《阿拉的旨意》,郭小橹的英文小說,羅教授圍繞書中的語言問題展開細緻分析,并引用德裡達的名言“我隻有一種語言,但它不屬于我”,将講座引向縱深處,而無情的時間宣告了講座的結束,那異域的屏障不隻有海洋與疆界,還有帶着體溫的人類語言。

同學們在最後向羅鵬教授訊問英漢轉移中遇到的問題,羅教授悉心解答——可以通過加注釋或适當改動的方式完成。差異永存,求同路漫漫。


意大利大學者艾柯以“昨日之島”作為自己的文集名稱。在格林尼治的分界下,時間的意義變得迷人;在羅鵬教授的講解下,“島”的意義愈發深邃。
圖:時雪昊、劉妍麟
文:白新宇
審核: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