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從文學、繪畫到曆史
2016年10月27日,複旦大學中文系戴燕教授應邀來到bet356在线官方网站,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關于《洛神賦》及其繪畫形式、文本意趣演變的學術講座。連日的陰雨不僅沒有阻擋大家熱情前來的腳步,反而為《洛神賦》的講解增添了朦胧變幻的浪漫氛圍。

戴教授首先解釋了《洛神賦》的創作背景——魏文帝(曹丕)黃初四年,曹植赴洛陽朝拜,但“蒼蠅間黑白,讒巧令親疏”,在繼承人的鬥争中敗下陣來的曹子建郁悒寂寥,處處遭人算計。在回到封邑途中,“遇到”洛水女神宓妃,念及宋玉所作《神女賦》、《高唐賦》,“遂作斯賦”。
宓妃的文學形象其實久已有之,屈子宋玉、司馬相如、揚雄張衡等皆有詞賦言及宓妃,而曹植的創作即建構在前輩文人的基礎上。戴教授将《洛神賦》的文本分為五個部分,其中尤為精彩的部分是對宓妃形貌、衣着、舉止的描述。“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已然成為千古名句,這篇辭賦也成為曹子建“八鬥之才”的最佳證明。“恨人神之道殊兮”,宓妃消失在洛水上,留下惆怅彷徨的詩人。
《洛神賦》以其藝術魅力征服大批讀者,并被東晉大畫家顧恺之繪成長卷,今天的人們依然可以看到唐宋摹本。當文字作品轉化為視覺圖像後,賦中的“餘”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第一人稱代詞,而是一個形象,“她和餘”也變為“她和他”。這種轉變固然對《洛神賦》的傳播起到普及作用,但也固化了文學想象。
《洛神賦》在曆史長河中成為文人取之不竭的創作資源。唐代學者李善在為《洛神賦》作注的時候,引用《記》中的說法,把宓妃解釋成曹植的嫂子甄氏,而曹植與其嫂子還有一段凄婉的戀情。這一說法激發了傳奇創作者的創作欲望,無數文學藝術家将它改變為傳奇京劇等各種藝術形式。由此,華麗呆闆的賦變為通俗曆史,文學的想象空間被進一步打開,但過分的曆史性解讀又一次限制了文學想象,這恐怕也是文學作品發展演變曆史中的奇妙“悖論”。
講座結束後,同學們提出關于《洛神賦》主旨問題、曹植文學地位的評價問題,并在前期做功課的基礎上問到了“文學史的權力”問題。戴教授對此給出了誠摯中肯的回答,并針對用現代女權理論闡釋古代文學文本的問題亮明了審慎的态度。

近兩個小時的講座的大幕緩緩拉下,大家仿佛作别“羌習禮而明詩”的女神,久久回味着戴教授的精彩講解。
文 白新宇
圖 張廷宛
審核 富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