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什麼要重新讨論“何為中國”
如果在現代中國的學術界列舉出幾位大師級的學者,葛兆光一定是其中的一位。從禅宗到道教,從經典詩詞到異域文獻,從清華到複旦,從海内到海外,葛兆光教授的學術視野廣闊而博大,影響力波及海外,享譽國際。近些年,葛教授提出“從周邊看中國”的觀點,出版《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一書,今年再添新著《殊方未遠:古代中國的疆域、民族與認同》,利用中西各方文獻,重新審視“中國”的概念。在“中國崛起”的複雜國際背景下,這一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廣泛響應。

2016年10月27日,葛兆光教授與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李孝悌莅臨bet356在线官方网站,再次圍繞“何為中國”的問題展開交談。連日的陰雨沒有阻擋同學前來一睹大師風采的腳步,炳麟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靜待講座的開始。

六點半左右,王堯教授登上講壇作簡明扼要的介紹,随後引上兩位嘉賓。李孝悌教授首先請葛兆光先生談一談“從周邊看中國”的理論背景。随着美國“新清史”的研究成果受到關注,史學家愈發重視從滿蒙等少數民族視角審視中國曆史,對曆史的研究思路也從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分門研究轉向民族認同研究。可以說,這是一次意義深遠的史學研究的轉向。早在北宋初年,思想家石介即寫出第一篇以“中國”為題的文章《中國論》,當代學者許宏《何以中國》,許倬雲《說中國》,也是以中國為題的曆史著作的傑出代表。似乎“中國”已經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概念,而葛教授卻從文獻入手,借鑒美日諸國實力雄厚并處在不斷變革中的中國史研究成果,對這一概念提出質疑。
“中國”第一次成為問題是在北宋。當時的宋朝被契丹西夏等少數民族環飼,“天下”意識褪色,到了晚晴,清帝國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不過是“萬國之一”。當代中國的邊疆問題争議疊起,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中國”。
李孝悌教授同樣對西方漢學家的說法如數家珍,他指出有美國人類學家從死亡儀禮的視角分析中國文化,頗有洞見。葛教授認為人類學家的視野普遍願意往下看,而曆史學家則更加宏觀,抓大問題。在談及漢化問題時,葛教授回憶起前幾日在北京的論壇上與歐立德的“交鋒”。葛教授認為中國的文化是經過胡化的文化,散落在世界各地同樣具有中國性,文化從來都是流動的活水,任何形式的離散都是正常的,不應把文化研究固化,在吸收異域研究成果時要看到它背後的政治的意識形态性。

在提問環節,同學們積極踴躍。葛教授不僅做出耐心分析講解,對同學們表述中的常識性錯誤給予一針見血的批評。有的同學問到國學問題,葛教授對“國學”一次給予負面評價,認為現今的所謂國學研究助長了民族主義情緒,而這是中國“崛起”後面對國際秩序時所面臨的一大發展阻礙。還有的同學談及文革話題,葛教授在簡單回答的背後隐藏着知識人的責任感與憂患。最後發言的一位同學用自己的切身生命體驗講述了漢族文明與其他少數民族之間存在的隐形沖突與文化認同的困惑。葛教授直陳少數民族認定政策的隐患,少數民族的主體意識其實在這之後愈發明确。兩位教授精彩的回答發人深省,講座在同學們的“醉意”中結束。随後大家排起長隊,希望得到葛教授的簽名。


報告廳外,新雨後濕潤的空氣使人分外爽快。葛教授淵博的學識與優雅的涵養是同學們為學的楷模,這次講座将會成為大家大學生活美好的回憶,而對“中國”的概念的思考也會幫助大家在面對複雜的現實時,保持冷靜的曆史的态度。
文 白新宇
圖 張廷宛
審核富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