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系列講座之十八:
關鍵十六天
——白崇禧将軍與二二八
2015年6月28日(星期日),bet356系列講座之十八,也是本學期bet356系列講座的壓軸大戲,在衆多師生的翹首企盼中于晚上七點在炳麟圖書館學術報告廳拉開了帷幕。這次書院有幸邀請到了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白先勇先生,為大家做了題為《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将軍與二二八》的講演。興許是預見到了這次講座的火爆程度,講座場地也特意選在了可容納人數多、寬敞明亮的學術報告廳,盡管如此,場内還是座位虛席。七點,白先勇先生在大家的集體起身歡迎的掌聲中準時入場。首先,照例是季進院長簡短精煉的開場,邀請大家一起,跟随着白先生這座文學史華語文壇豐碑,去領悟大時代背後個人力量的作用。

白先生上台後,婉謝了為他事先準備的座椅,而是選擇站立着為我們做演講,笑言這是當老師的習慣,場内響起了善意的笑聲。随後,白先生先介紹了一下自己與蘇大的淵源。尤其談到了之前在推廣昆曲進校園時,《牡丹亭》在蘇大進行首演時的火爆場面。蘇大學子的熱情讓他至今難忘。而今日的講座,先生卻要聊些與以往不同的話題。那就是他的新書《關鍵十六天》中詳細叙述的,關于他的父親白崇禧将軍與台灣的二二八事件。

首先,先生通過幾件重大曆史事件的串聯,概括了白崇禧将軍功勳卓著的輝煌一生,讓聽者澎湃于這位“小諸葛”的赫赫戰績。随後,他大緻陳述了寫《關鍵十六天》一書的初衷。1947年台灣發生的二二八事件盡管已過去68年,但其影響和帶來的陰影卻長久留存在了台灣人的心裡,甚至從更大的角度看,該事件也一直在影響着兩岸的關系。因此,白先生認為,大陸民衆如果不了解該曆史事件,就無法理解很多台灣群衆當下的政治心理狀态,無法在溝通之中消除隔閡。而《關鍵十六天》一書,即在于以一個客觀全面的角度對該事件進行曆史性還原,讓民衆們真正探知到被無意或是人為掩埋的事件真貌。
先生從抗戰勝利後台灣社會大背景談起,說到了被國民政府接受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台灣人民在期望與現實不符後,對當時的台灣行政部門産生了諸多不滿與怨憤。于是,一個小小的導火索出現,加上處理矛盾中的擦槍走火,無辜民衆傷亡激起了民憤。面對遊行和抗議,台灣行政和軍事部門不是調停安撫,而是采取濫捕濫殺的暴力恐怖手段,給人民留下了更為深切的心理陰影,民心飄搖。
就在台灣島一片混亂之際,白崇禧将軍臨危受命,來到這片島嶼上。他用冷靜客觀之眼光審視了事件全貌,用智慧之頭腦拿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急救政策,用果決之政治手腕撤職查辦了一批失職官員,用寬容憐憫之心赦免了無數在事件中被牽連的普羅大衆。他在關鍵的十六天裡為解決該事件,恢複台灣社會穩定的所作所為有目共睹,他對台灣人民發自内心的憐憫與愛更是受到了台灣人民的認可、感恩與尊敬。動亂之中愈加顯出白将軍果決在先、智慧不讓、大愛盈懷的大将之風。而在白先勇先生随後播放的紀錄片中,我們目睹了被還原的當時事件原貌,也得以一覽偉人之時代風姿。
紀錄片播放完,觀衆們仍是心潮未平。下面的提問環節,觀衆互動與白先勇教授的互動更是精彩非常。有文學院的老師向白教授提出了專業性的文學疑問;有同學與白教授同鄉,詢問故鄉對其文學作品的影響;有同學受講座啟發,深思當代青年對曆史事件的記憶與遺忘。台上台下智慧火花碰撞,卻始終一片笑聲,暖意融融。

兩個多鐘頭的講座很快結束,這學期的書院講座系列也劃下了圓滿句号。白先勇先生說的一句話卻始終萦于耳畔,“對于那些掩埋了的曆史真相,我們隻有全盤了解,才能去理解。隻有理解了,才能達到諒解”。新一代的我們,接過了前人的十字架,踽踽行于諒解達成之路上,不妨就把這份美好期冀常按于心口。盼望着某一天,兩岸同胞都能逝者已逝,追明日;相逢一笑,泯恩仇。
文:劉暢
圖:莫涯
審核:吳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