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系列講座之十三——歌德在中國
2014年10月23日上午9點,bet356系列講座之十三在文綜樓1002-2302開講了。這次書院為同學們請到的嘉賓是德國圖賓根大學教授、著名德籍華裔學者、德國文學翻譯家、德國總統鐵十字勳章獲得者顧正祥教授。顧教授這次講座的題目是“歌德在中國(1878---2014)——一部輝煌與缺憾并存的傳播史”。
歌德和中國,這一課題歸屬于歌德的世界文學綱領之中。假如不将“歌德在中國”這一相互關系的研究納入進來,那麼歌德的世界文學綱領就會變得片面。自1988年便生活執教于德國、并對中德文化都有深厚造詣的顧正祥先生對“歌德在中國”的研究達到很高的水平。顧教授在中德文化交流領域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曾先後編撰了《中國詩德語翻譯總目》和《歌德漢譯與研究總目》,并有《荷爾德林詩選》、《荷爾德林詩新編》等譯著。
顧教授将中國對歌德的譯介史分成了四個階段:1878-1922,1922-1949,1949-1976,1976直至當代。他說,中國學者對歌德的研究自文革之後無論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從其總目錄的撰寫中也令人印象深刻地證實了這一點。從1919年以來《浮士德》共重譯24次,《少年維特之煩惱》則有45種版本。1999年由楊武能編選的14卷本的《歌德文集》共發行了2000套。
通過顧教授的講座,同學們了解了歌德文學在中國的譯介、傳播情況。尤其令人欽佩的是顧教授對于學術的嚴謹、細緻的态度。他對于“歌德在中國”這一主題的研究十分細緻全面,這從其編纂《歌德漢譯與研究總目》一書中就可以看出。這部長達518頁的著作參考了很多書籍資料,條目清晰,全面細緻,可見其下的功夫之深。從其編寫的過程可以看出,他掌握了現代系統化的編寫方法,分門别類來梳理歌德的作品,其目光之尖銳,工作之辛勤,令人印象深刻。
講座末尾,同學們積極地提出一些問題,顧教授都耐心地一一作出了解答。這次講座使同學們開拓了視野,獲益匪淺。
吳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