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系列講座之七
瓦格納教授,著名漢學家,現任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教授、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會員。多年來一直緻力于中國思想史研究,在中國古代的宗教和思想、晚清報業以及中國當代文學等多個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1993年獲德國最高學術獎——萊布尼茲獎。著有《王弼<老子注>研究》,Reenacting the Heavenly Vision: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the Taiping Rebelli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cal Drama: Four Studies和Inside a Service Trade: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rose,Joining the Global Public: Word, Image, and City in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1870-1910等專著和論文。
葉凱蒂教授,出生于北京,著名漢學家,現任美國波士頓大學現代語言與比較文學系教授。研究興趣主要在十九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媒體與視覺文化,并着重探索文學、文化、藝術觀念的跨國流動。編著有《上海·愛:名妓、知識分子和娛樂文化(1850-1910)》,Shanghai Leisure, Print Entertainment, and the Tabloids, xiaobao,The Press and the Rise of Peking Opera Singer as National Star: The Case of Theater Illustrated (1912-17)等專著和論文。
瓦格納教授的演講以《清末公共空間的跨文化結構研究:<申報>創始人美查與其作為文化掮客的生活與時代》為題,運用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1929- )的“公共空間”理論,針對歐美漢學界對于中國近代公共空間問題研究的不見,主要讨論了晚清知識分子自己對于公共空間危機的認識和挽救的設想。指出在晚清士人看來當時的公共空間危機主要源于“上下阻隔”,而解決的途徑是“上下之通”,具體表現為議會和期刊。然後進而指出,“上下之通”的概念并非如其他晚清新詞一樣來自西方,而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對于遠古“三代”的想象,而1872年的《申報》創立了新型公共空間中報刊模式的典範,為之後所有在晚清發行的中外報紙所模仿,成為關于“上下之通”概念絕佳的西方參照,由此指出晚清公共空間結構的跨文化性。
葉凱蒂教授的演講題目是《京劇改革的現代藝術内涵:從梅蘭芳訪日、美、蘇說起》,通過回溯民國時期四大名旦興起的曆史,尤其重構了梅蘭芳對于日、美、蘇三次訪問時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環境,将其還原到民國時期強體強國思潮和“五四”一代對于京劇極度貶抑的史實之中,讨論梅蘭芳和京劇走向世界并獲得世界承認的原因,以及京劇所代表的藝術特色與“五四”一代的藝術主張之間巨大的反差。進而指出跨文化交流在京劇地位和藝術性的确立中起到的關鍵作用以及“五四”一代尤其是胡适對于京劇藝術在國際舞台獲得地位的矛盾心理。
兩位老師學力深厚,旁征博引,與在座師生熱烈互動,有問必答,尤其是瓦格納教授更是慷慨激昂,全情投入,現場氣氛十分熱烈,大家滿載而歸。(胡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