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雲煙一許愁,人間最美是清秋
——記bet3562016級太湖西山島文化考察
立冬已過,地處江南的蘇州,銀杏黃了、楓葉也紅了,天高雲淡,層林盡染,深秋的絢爛才剛剛拉開帷幕。
11月23日,bet35616級全體同學,在班主任秦烨老師、語言學老師曹炜老師、楊黎黎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美麗的太湖洞庭西山,進行一次有趣的文化考察。
西山島是太湖中第一大島,有了這一水相隔,故而頗有些與世隔絕的韻味。千百年來,西山島醞釀着自身的靈秀風緻,島上的人們也不受外界打擾,一年四季與太湖相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花開花落,雲卷雲舒。正由于西山島獨特的地理環境,才有了如今難能可貴的純粹。
上午10時許,一衆師生來到了位于湖濱的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此公園是目前華東地區最大的集生态、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免費開放湖濱型濕地公園。公園由風車堞影、棧橋探幽、悠然雙亭、八仙過海、鷗鹭栖歸、蘆蕩迷宮、漁舟唱晚、落日聽濤等八大景觀串連而成。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同學們一下車,便為眼前的大片蘆葦歡呼雀躍。多美啊,白茫茫一片蘆葦,柔軟的白絮随風飄舞,像少年的純情與夢幻,輕飄飄給人以純美的質感。
蒼涼的初冬時光裡,蘆葦安靜地飄搖,風姿綽約。水鳥低低飛過水面,留下一道怅惘,吸引同學們撥開那一片蘆葦叢,探尋太湖湖心的秘密。水光潋滟晴方好,在蘆葦叢中徜徉許久,同學們依依不舍的返回大巴車上,駛往下一站,太湖三島中美食的天堂——長沙島。

太湖三山島,擁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饒物産,太湖湖鮮更是馳名江南。既然都到了島上,就有勞本地美食大師曹老師,帶我們品嘗一番了。
在湖鮮樓,很多同學第一次品嘗到了傳說中西施眼淚所化的太湖銀魚、早在隋代就被列為貢品的太湖白魚、鮮的掉眉毛的太湖白蝦等美味,此地的農家樂燒得一手地道的本地菜,讓師生們大快朵頤、口齒留鮮。推杯換盞間,師生情顯得越發深厚。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大量新鮮美味的水果都在這個時節采摘開售。此時正是西山島柑橘、柿子等水果大量上市的時間。西山島桔子品類衆多,早紅桔、朱桔、了紅桔、福桔......唐朝時就是貢品,明代又遠銷南洋,甘甜可口,備受人們喜愛。在當地熱情果農的介紹下,同學們了解了西山島桔子的曆史,紛紛購來品嘗。在同學們大飽口福之時,這香氣襲人的環境不由得讓人想到古人有詩雲:“香霧潠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竹籬茅舍出青黃,吳姬三日手猶香。”

午飯後,陽光明媚的喜人,大家又踏上了前往石公山的旅程。石公山位于西山島的南端,因此要去那裡,需開車穿越整個西山島。石公山三面環水,一面背倚叢嶺,滿山翠柏濃郁,如青螺伏水,似碧玉浮湖,景色非常美。
昔日在山下傍水處有兩塊奇石,形如一對老翁和老妪,稱為石公、石婆,因此這座山得名“石公山”。石公山高度僅49.8米,山不高,卻氣勢非凡,給人一種“懸崖疑欲堕,怪異由天工”的感覺。明朝萬曆進士袁宏道雲:“西洞庭之山,高為缥缈,怪為石公,丹梯翠屏,此石之勝地。”
石公山上,亭台樓閣,高低錯落,軒樹橋廊,疏密有緻,有歸雲洞、雲梯、夕光洞、一線天、石公禅寺、明月坡等景觀,湖光山色一覽無遺,美不勝收。
山上有一座深入太湖的小亭子,是農曆九月十三看“日月雙照”的絕佳處。秋天來這裡,即便已沒有“日月雙照”的奇景,坐在水邊,看看蘆葦随風搖擺,聽聽太湖波濤擊石,也是一種挺好的享受。
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待久了的同學們,來到石公山上異常興奮。走走停停,爬上爬下,在這一片渾然天成的色彩迷景中,感受秋葉的靜美與奇石的淩冽,感受西山島上美麗的清秋。
光陰斑駁,整個西山島都籠罩在明媚的陽光下,帶着一種穿透歲月的美麗,讓你明白,時間會洗禮一切。所有零落在心的陰霾,都會被時光慢慢洗刷幹淨。
西山島的秋色之美,須得親自上島才能體會一二。有橘之甜蜜,有村之幽靜,有山之奇秀,更有秋之華美。在這樣風清日暖的天氣,一個青山腳下的小村,都獨有一種水潤清新,楚楚動人之美。
同學們此次太湖西山島之行,不僅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更多了一份唐文治人獨有的情懷。

山川在我腳下,大地在我懷中。伫立山巅,傾聽西山島,但覺清秋撩人,歲月留聲。
通訊:王子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