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餘韻澤古裡,仍染芸編泛書香
——記常熟鐵琴銅劍樓文化考察
2017年12月10日,在bet356文獻學周生傑老師的帶領下,bet356部分同學來到了常熟市古裡鎮,造訪鐵琴銅劍藏書樓。
鐵琴銅劍樓坐落于江蘇省常熟市古裡鎮區中心,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曾與山東聊城楊氏海源閣、浙江錢塘丁氏八千卷樓、浙江歸安陸氏皕宋樓合稱為清四大藏書樓。而常熟鐵琴銅劍樓又以藏書數量之巨、藏品之精,為四大藏書樓中翹楚,也是清中葉以來曆史最長、保存最完好的藏書樓之一。
200餘年間,這座樓曆經朝代更替、戰火災難依然巍然矗立,而且自樓中傳播出的縷縷書香不僅澤被鄉裡,也成就了中華藏書史上的一段傳奇。
書樓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取古書中“引養引恬”、“垂裕後昆”意,名為“恬裕齋”。創始人是常熟古裡籍人瞿紹基。瞿紹基深受家鄉藏書文化熏陶,又有富裕家庭作後援,一心一意收藏圖書,經十年積聚,終使藏書達到十萬餘卷。
我們眼前看到的“鐵琴銅劍樓”所在,是坐北朝南三楹回式樓房,中有小天井相隔,每進二層。結構為垂檐硬山造,用疊落馬頭牆。下檐施撐拱,雕有精巧的夔龍紋,裝飾顯示了江南一帶的建築風格。
走進鐵琴銅劍樓一處廳堂,兩側擺列着一個個古色古香的大書櫃,瞿氏藏書風格一覽無餘。周老師悉心的為同學們講解了刻書、藏書的樣式及其曆史。
第三與第四進樓上供藏書之用,第三進樓下則為讀書處,第四進樓下為家祠,同時收藏古物、石刻,據講解員介紹,瞿家人愛書,但與其他私家藏書樓最大的不同就是,藏書不是秘而不宣的。瞿氏藏書雖不外借,但可以在樓内借閱,而且無論親外貧富均受歡迎。為接待讀書人,書樓内辟有專室,還免費供應茶水膳食。這樣的開明之舉,不知澤及了多少學子,其中就包括兩代帝師翁同龢。
走過一間間展有珍貴圖片資料的房間,我們也逐漸了解到藏書經過了怎樣波折的曆史。為了呵護珍貴的書籍,瞿家飽經苦難初衷不改。太平天國戰争時期,常熟藏書人家的圖書損毀大半,瞿氏後人用船攜帶書籍輾轉南北,前後轉移了七次,才使得珍籍秘本免于兵火。
更可貴的是,瞿家愛書藏書世代相傳。講解員介紹,民國時期曾有日本人願出3萬銀元,向鐵琴銅劍樓第四代傳人瞿啟甲購買藏書,被斷然拒絕。
而新中國成立後,瞿家将所藏珍本善本及文物捐給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常熟圖書館等,使家藏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财富。
流水千轉歸大海。至此,瞿氏藏書年逾百五,人經五代,在曆經劫難之後終于有了圓滿歸宿。這确是一個悲壯的、令人百感交集的文化奇迹。
常熟的鐵琴銅劍樓不隻是一座藏書樓,它是一座精神的豐碑,一座人格的塑像。在這座無言的大山面前,我們隻有謙卑地守望。
兩百多年來,鐵琴銅劍樓也成為古裡鎮的文化地标,深刻影響着這一方水土,影響着這裡的人。據介紹,瞿家綿延五代的愛書藏書傳統,成為古裡鎮人争相效仿的典範。“百姓知書達理,政通人和,形成了“古裡之風”。
曆經滄桑的鐵琴銅劍樓和那些泛黃的古籍,成為常熟古裡鎮一道亮麗的風景,引發着人們凝神閱讀、與古人神交的情思。
參訪完畢,師生俱唏噓不已,百感交集。周生傑老師有感于此,揮筆寫下五言律詩一首:
冬日帶bet356學生觀訪鐵琴銅劍樓
冬日又暖陽,訪古到常熟。
虞山千古勝,代代尚藏書。
樓中寶劍在,鐵琴音聲疎。
搜尋經五世,庋寶楠木櫥。
讎校何勤殷,闆刻其勞苦。
嘉惠四方士,民衆有書讀。
洪楊禍亂至,舟載轉江渚。
多年賊退後,典籍歸老屋。
待到聖明世,一舉獻公圖。
寥寥數語,刻畫出二百餘年來鐵琴銅劍樓波瀾曲折的藏書傳奇。帶着敬畏與不舍站在古裡橋堍回望,仿似鐵琴銅劍樓裡的那份綿綿書香,正悠然飄來。
通訊:王子銘
攝影:孫雅茹等
審核:吳超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