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晚,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瑞典皇家人文曆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燕京學堂特聘教授、現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張隆溪先生做客bet356在线官方网站,就翻譯與世界文學一題,與同學們展開了交流讨論。
![]() |
張教授開始先給我們介紹了近幾年一些重要的世界文學方面的西方研究著作,如A Definition of World Literature,World Literature and Eurocentrism,Distant Reading等。這些作品中往往有從歐洲到非歐洲的世界體系的觀念。The World Republic of Letters中提到,亞非直到20世紀去殖民化,才開始在文學存在上提出要求,張教授認為這是眼光局限性的體現。
接着,張教授指出了現在世界文學翻譯遇到的一些問題。首先,Sapir-Whorf假說認為,語言結構會影響語者認知結構,這會對不同語言互相理解産生阻力。但是張教授指出我們不能覺得一種語言隻有一種思維方式,它可以是豐富多樣的,是可以互相理解的。其次,一些西方研究者試圖證明翻譯本身是不可行的。張教授以《聖經》為例加以反駁,指明天主教反對翻譯是為了壟斷解釋權,而不是《聖經》本身不可譯。而一些學者否定語言的傳達意義,在張教授看來是一種反諷,因為否定語言的人往往講得最多,講得最漂亮。再次,在張教授看來,翻譯其實并不會帶來問題,而是突出問題,是将原本語言之内的問題突出顯化,這才造成了語言之間的問題。
然後張教授對中國詩和其翻譯問題發表了他的看法。西方對中國文學有一種誤解,認為西方注重個人意志,而中國注重集體忽略個人。這種誤解正是世界文學翻譯需要去糾正的。張教授着重指出,一些西方譯者由于追求所謂的保留文化色彩,對中文有一種非常固執的、傲慢的種族主義偏見,認為中文形象具體,西方文學理性抽象,這是他們對中國詩的錯誤理解引起的。因此,理解原文也是翻譯的一大重點難點。
最後,對于世界文學究竟該如何翻譯,張教授向我們介紹了兩種方法:Foreignization和Domestication。他認為好的翻譯應該在流暢表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做到忠實、通達、文雅,和嚴複先生提到的“譯事三難信達雅”、錢鐘書先生所說的“翻譯達到化境”有一定的共同之處。這要求譯者要同時把握好本族語言和外文,并且時刻注意翻譯的目的是譯給不懂原文語言的人看。
在提問環節,面對同學們的提問,張教授均給出了高質量的解答,教授認為音譯不失為一種辦法,并肯定了注釋的作用。此外,張教授認為作者的本意其實并不重要,最終還是要看讀者的解讀。
此次講座圓滿結束,在張教授的啟發下,同學們對“不同語言體系是否會限制讀者的理解”“如何判斷理解是否符合作者本意”等問題有了自己的思考,大家由衷感謝張隆溪教授帶來的精彩講座。
通訊:楊忻璐
拍攝:李思睿
審核:範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