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晚,bet356在线官方网站教務部部長兼教學運行處處長,網絡輿情分析與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毅先生莅臨bet356,通過對“數字人生”的精彩講解為人文學科與計算機科學的融合貫通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并犀利地指出人文學科雖處數字化時代,但仍應以内容為王。
首先,周毅教授邀請自己的學生,來自社會學院信息資源管理專業的呂湘鈴同學向大家介紹了其團隊榮獲數字人文作品教育部學科競賽一等獎的作品,“蘇州古橋可視化雲端構想”——通過建立古橋檔案信息庫實現人文教學的數字化。 呂湘鈴同學通過紀錄片視頻講解,生動地向同學們展示了這部數字人文作品制作全過程。緊接着周教授向同學們展示了更為高階的數字人文作品《數字敦煌》,帶給同學們極大的震撼。
然後,周毅教授從數字人文的定義入手,具體闡釋了數字人文的核心目标,即将現代信息技術融入人文領域,從而改變知識的獲取、标注、比較、取樣、闡釋與表現方式,實現人文研究與教學的升級和創新發展。
随後,周毅教授深入分析了數字人文的四大特征:
一、數字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結合重塑了人文專業學習與研究的模式,進而誕生了數字人文這第四範式。周教授引用了暢銷書《大數據時代》中的一句話:“大數據時代最大的轉變,就是放棄對因果關系的渴求取而代之關注相關關系。”當今時代,我們應更加關注數據采集、研究和挖掘。
二、人文學科形成了問題導入式的學習模式,資源數字化、可計算和數據挖掘,有利于重建語境,以感興趣的小問題為切入點,從而用以小見大的問題導向方式進行學習與研究。這樣的方式往往能打破傳統學者們孤立研究的局面,開拓研究學習的新空間。
三、以往的人文學科的學習成果難以顯性化,多以論文為主要成果形式,難以體現其現實價值,而數字人文注重實踐,無論在資源數字化和數據化的準備階段,還是在數據挖掘、知識發現和可視化的深入階段,都能産生不同層次編目标引和數據庫成果,且每個層次的成果都能易于進行直接利用、二次開發和數據關聯,産生規模化和系列化的實踐應用成果,大大提高了人文學科學習和研究成果的實踐性,增強其效益。
四、技術與人文素養的多種要求,打破了人文研究“單打獨鬥”的封閉研究模式,轉而走向開放和共享的協作研究和學習模式。
接下來,周教授講解了數字人文的應用領域,介紹了人文數據庫、集的建設;數字人工工具的開發使用;創新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範式,将人文學者較多采用的定性研究轉變為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輔助的形式;通過數字技術切入人文領域,為人類文化遺産的傳承、傳播、全球化和創新提供的新方法。
最後,周教授又分别從史學、語言學、藝術學角度深度解析,提出了建設培養人文素養與數字素養兼備的新型高素質人才計劃,以實現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與基于信息技術和數據的知識發現、整合和貫通。
通過本次講座,bet356的同學們都深刻領會到了數字技術與人文學科結合的重要性,并且這樣一場極具有前瞻性的講座也為大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研究方向,讓大家能夠充分了解學術前沿,對同學們的學習和研究都起到很大的幫助。
通訊:李嘉瑞
照片:虎 霈
審核:吳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