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下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沈衛榮先生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與bet356的同學們見面,并帶來了主題為“陳寅恪與語文學”的講座,本場講座由書院導師秦烨老師主持。
沈教授首先表達了自己對陳寅恪等學術前輩的态度:尊敬但不盲目崇拜。他認為應将過往大師的學術成就放到其時代語境中做出一個恰當的評價,從中汲取學術精神,并以其學術成就為基礎繼續研究,以期超越。當下人們對陳寅恪、王國維等大學問家相當熱衷,然而,談轶事掌故者多,談學術得失者少,并且人們過于推崇某幾部作品,因而無法對兩位大師的學術成就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其後,沈教授簡單說明了自己的研究過程,介紹了陳寅恪先生的求學經曆,并指出陳先生兩項最大的學術成就:對中國中古史的研究和對中國語文學的研究。沈教授引用了其他教授的文章,說明漢學就是對漢民族的語文學研究,而陳寅恪留學期間對印度學、蒙古學等學術領域的研究同樣屬于語文學研究的範疇。陳寅恪在被清華大學聘用之時,既無文章,又無文憑,卻得到了衆師生的承認和尊重,這正是由于他是一位傑出的學者。
接着,沈教授詳細闡述了語文學的概念與發展,指出其重要性。傅斯年先生倡導建立的“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主要緻力于建構民族語文學,而中國的民族語文學由“漢學”和“虜學”兩方面組成。陳寅恪先生正是精于這兩方面的佼佼者,他在漢學方面造詣極深,又在西方留學期間深入研究了“虜學”,因而為傅斯年所贊賞。
事實上,陳寅恪在西域方面的研究早在四十年代便已被超越,而他對印藏文化的研究也很快被後來者超越。陳先生最終的着眼點還是在于對中國的、對漢學的研究,然而他對藏學、蒙元學等方面的研究為中國學界帶來了全新的領域,在這些領域上,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陳寅恪的偉大無疑有其曆史背景。陳寅恪與西方學術界沒有過多隔閡,這在當下仍舊難能可貴。沈教授認為,要實現與西方學術界的接軌,或許回歸語文學才是正道。
沈教授指出當下學界對陳寅恪的部分研究有不足之處。陳寅恪的“不古不今,不中不西”實際上表現出了一種想要打破古今中西壁壘的崇高學術理想,即“亦古亦今,亦中亦西”。他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常被當做政治态度,但事實并非如此。這是最典型的語文學精神,具有現代性特征,現代性和語文學相輔相成。
最後,沈教授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各類問題,旁征博引,佳句頻出,展現出深厚的學術修養,令同學們對語文學的理解更加明确、深入。在詳盡的解答之後,本次在線講座圓滿落幕。沈教授向同學們介紹的研究陳寅恪的全新視角以及語文學的基本理論,給予了同學們極大的啟迪。
通訊:唐亦丁
截圖:王怡蔚
審核:範宇軒吳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