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晚,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唐史研究會理事、副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榮新江先生做客bet356,為書院同學帶來了一場題為“粟特胡人與絲綢之路”的講座。
首先,榮教授簡要地介紹了粟特地區(Sogdiana)的地理位置以及該地區在絲綢之路中扮演的角色,講述了自己與該地區的淵源、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機遇、困難與革新,并對研究的參與人員做了簡介。
随後,榮教授即從以下五個方面介紹了粟特文化:
一、粟特本土地區。榮教授從粟特文明的形成講起,指出粟特文化形成之初主要為綠洲文化,其特點為“綠洲王國,小國林立,無統一的中央政權”。中國史籍稱該地區的部落特點為“昭武九姓”。榮教授對曆史上的粟特國家以及各個國家名的漢譯版做了介紹,指出“康”、“安”、“米”等姓氏均來自粟特。
二、粟特商隊。教授講到,粟特人最初是以商隊(Caravan)的形式來華的,其首領稱為薩保(Srtpw),而薩保的譯文又經曆了薩甫,薩寶的變化。教授介紹,因為粟特人東行将文字帶到了新疆蒙古與東部,所以粟特文是維語、滿語的源頭。而粟特商隊在東方建立的聚落逐漸演變為鄉裡,其薩保也演變為鄉團首領,府兵軍官,粟特部落融入了東方的世界。
三、粟特商人的貿易。以姑臧為大本營的粟特商團活動範圍東到洛陽、邺城,西到薩馬爾幹。粟特商人在貿易過程中采取倒賣的形式,其通貨為薩珊銀币,而且,為了壟斷當地貿易,粟特人采取了一些辦法阻止東西方的商業互通。盡管路上會遇到匪徒,粟特人的貿易卻從未停止過。
四、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由于粟特人獨特的生活方式,粟特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特征,榮教授以安伽墓為例,從壁畫入手分析,介紹了粟特文化中的外來文化,用十張壁畫展示了粟特人的日常生活。粟特文化的變遷也與其離故土的遠近有關,從壁畫可以看出,山東等地的粟特文化已明顯帶有漢元素。
五、中古中國社會的胡化。由于粟特人貿易的主要方向為東方,因而很多粟特文化傳到了中原。教授介紹了一些典型的粟特文化在古代中國留下的印迹,并以徐顯秀墓與虞弘墓為例,介紹了墓葬文化的相互融合。
最後,榮教授介紹了一系列有關粟特研究的著作,提出粟特文化的研究要從曆史變遷、考古發現、語言解釋等多方面入手,并對同學們的提問做出了詳盡的回答,鼓勵大家抓住機遇,堅持不懈地探求學術真理。
榮新江教授向大家介紹的絲綢之路上文化傳播的綿延不息以及中亞地區與東方聯系的多元姿态,激起了同學們探求中外關系史的熱情。
通訊:範宇軒
照片:李嘉睿
審核:吳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