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晚,在書院師生的熱切期盼中,著名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閻連科教授受邀來到bet356在线官方网站,在炳麟圖書館學術報告廳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題為“一種不可能的真——讀《河的第三條岸》”的講座。
首先,閻連科教授簡明扼要地為同學們再現了整篇文章的故事情節:本分的父親某天忽然異想天開,找人為自己打造了一條結實的小船,揮手告别家人,走向離家不遠一條大河,在河上來回飄蕩,既不逃離也不遠行。兒子設法為他送去食物,家人們想盡辦法讓他重返故土,但他依然如故。最終,已經白發染鬓的兒子對他隔岸呼喚,而父親真的向岸邊靠近時,兒子卻落荒而逃。父親從此再也沒有出現。
![]() |
閻連科教授就文本情節提出幾個極具現實色彩的問題:父親買船的錢從哪來?這個家庭出現了什麼問題?離家出走的原因是什麼?誰幫他制作的船?繼而,閻連科教授指出整篇文本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小說沒有一處是真實的——這引出了講座的主題:一種不可能的真。“真”應當怎樣定義?教授為我們做了以下幾點闡釋:
一、 直接真實與間接真實
五四以來中國文學的主流,嚴格循着現實主義道路的方向發展。這使得小說往往講述着經驗的故事,沿着經驗的邏輯。這種經驗的書寫,就是直接經驗,又稱對應經驗。而這種邏輯推論就會使得《河的第三條岸》這樣的小說不能存在,現實主義的要求會将它全部推翻:為什麼全家人不去石洞邊等父親?如果追究這一問題,那麼書寫将不能繼續。
閻連科教授提出:事實上,從現實經驗的角度,這篇小說從頭到尾都存在經不起推敲的部分。但為什麼讀者沒有因此來糾結、質疑?其實質就在于:生活和文學的經驗是兩個維度。從小說的開頭我們就能夠發現,整個故事早已進入了一種間接真實——它表現出全世界家庭中存在裂痕的共性。而文中關于父親生活起居等一系列細節化的描寫,就是采用生活的真實補位文本的空缺。
二、 幻變的真實
這類真實又名為幻想的真實或神話的真實。閻連科教授以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瑞雲的故事和卡夫卡《變形記》舉例:聊齋文本中的妖精都樂意變成人,過世俗的生活,但真正的人又充滿着苦難地活着,渴望擺脫,這是神仙鬼怪下的現實;變形記文本中人變蟲這一荒誕現實的背後,同樣是現實主義的寫作——小說的“真”往往在其最世俗之處。
三、 内真實
内真實,指意在精神的真實、靈魂的真實。作家放棄了生活的邏輯,追求靈魂的真實。在《河的第三條岸》中,為什麼父親走掉了,卻又始終在家的門口來回漂流,似乎從未真正離開這個家庭?因為此篇文本的内真實就在于:這是屬于情感的回答,即使漂流,存在裂隙的愛也從未離開。閻連科教授特意強調了情感的“真”:生活是編撰的,但内蘊的情感是真實的,作者的技巧就是用情感的真實來彌補生活的不真實感。
随後,閻連科老師進一步發問,這篇小說到底留下了怎樣的空白?他認為,以傳統的視角來看,這篇文章實際上沒有一個人物塑造成功——小說留下了人物的空白,使字裡行間都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這部小說的寓言性也值得深究,生活的因果關系往往是小說最大的邏輯,但偉大的作品可以從其中逃遁——小說一旦抓住其内真實,生活的邏輯就被超脫了。
閻連科老師認為:今天的中國文學仍然存在其單調性,我們需要更加關注我們文學中沒有的東西。不關心内心、隻關心外在生活的寫作,既是中國文學璀璨之處,又是一大缺憾。
![]() |
在最後與同學們的互動環節,閻連科教授關于卡爾維諾、卡夫卡等作家的思考同樣發人深省,對青年新銳作家的評論亦令人歎服。河無第三條岸,人的精神才是第三條岸。同學們久久回味着教授最後的結語,講座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通訊:張可欣
拍攝:王 玥
審核:李思睿 範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