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9日14時,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曆史系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兼上海市社聯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許紀霖教授應邀在線上為bet356學子開展了一場主題為“中國文化中的南與北”的講座,本次講座由王堯教授主持。
許紀霖教授首先概述了講座的主要内容。曆史上中國的兩個核心問題,一個是東西,一個是南北。經過三次大融合後,中國北方是農耕-遊牧文明的複合體,而中國南方在明代以後,則為農耕-海洋文明的複合體。這三種文明的互動構成了曆史上南北關系的複雜性。
接着許教授聚焦遊牧-農耕文明的北方,從“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引入,将北方質勝于文和南方文勝于質的相反氣質對比,闡明了永嘉和靖康兩次南渡之後,南方在經濟和文化上相較于北方落敗的史實。
許教授結合自己在馬來西亞的考察經曆,為同學們講述了古代中國人對海洋文明的創造與發展曆程。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南中國海就已經出現了一個由民間自由貿易為主體的南海世界共同體,這一海洋貿易網絡,以白銀為媒介,将東亞和歐洲通過海路連接在一起。由此,在中國的南方,出現了海洋中國。華人的地方宗族關系網絡,也從廣東,福建延伸到東南亞,逐漸形成了一個跨國家的文化共同體。現在的馬來西亞仍完整地保留着華人文化,堪稱華人文化的活化石。
在接下來的内容中,許教授進一步深入到中國近代以後的南北之争。曆史上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固然有南北之分,但現代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卻是由南而北。教授通過東與西,中原與邊疆的撕裂,南與北,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沖突這兩部分,揭示了文明角度上南方新崛起的海洋秩序向北方農耕-遊牧秩序發出的挑戰。他談到,袁世凱時期的南北戰争之後,以農耕文明為中心的中國從此受到英美的海洋文明與蘇俄的大陸文明的雙重制約。許教授認為,1978年起的改革開放,是海洋文明的回歸,也順應了主流文明的發展趨勢。
在本場講座的末尾,許教授進行了總結。他認為,理解了曆史上的南北關系,也就明白了何為中國;曆史上的中國,是一個多元文明的複合體,中原中國,邊疆中國和南方中國,各自代表了農耕、遊牧和海洋文明;三個世界的犬牙交錯、三種文明的競争沖突,是中國曆史的深層秘密。
最後,許教授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耐心細緻的回答,此次線上講座圓滿落幕。許教授的講座加深了同學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為同學們更深層次地理解中國曆史提供了新的視角。
通訊:王藝淳 張劉浏 楊玉潔
圖片:宣傳部
審核:王磊 王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