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晚,耶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研究生、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高瑾老師做客bet356,和同學們一起探讨了她在研習羅斯金思想與朱光潛著作的同時産生的思考。
在1005的5335室,同學們層層圍着長桌,安靜地聽着,高瑾老師溫柔的聲音在這小小的會議室顯得格外響亮。高老師從羅斯金的本本著作談起,從《現代畫家》、《芝麻與百合》談到《留給這個後來者》。盡管同學們對這些名字都略感迷茫,但通過老師細緻、全面的介紹,大家漸漸地對羅斯金這位“美的使者”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首先,高老師将“愛爾蘭獨立運動”和“光榮革命”和“新教改革”相聯系,簡單點明了羅斯金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緊接着,老師詳盡地分析了羅斯金美學思想的方方面面。首先是他對畫作的品位,高老師以羅斯金挂在家裡的名作《奴隸船》為例,以小見大,為大家勾勒出羅斯金略帶陰暗與慈悲的性格。其次是介紹其對詩歌的态度,羅斯金認為畫本身“是一種高貴的、表達的語言,作為思想的載體是無價的,但本身卻不值一提。”而詩歌則是完全“高貴”的。最後,她為我們介紹了羅斯金對建築的喜好,羅斯金對哥特式建築充滿偏愛,愛其“野蠻”與“不完美”;同時羅斯金也欣賞如英國水晶宮這樣工整的建築,這則出于羅斯金贊同水晶宮背後的意義——為普通民衆帶來藝術的熏陶。
然後,高老師話鋒一轉,提出了自己在閱讀朱光潛先生作品時遇到的疑惑。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介紹西方美學最權威的學者,他在美學的觀點上與羅斯金存在分歧,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在《談美》中,朱光潛堅定地批評羅斯金多把美感和快感混為一談的說法,但他們都同意“距離”,即空間與時間,是美的必要條件。
本次講座的重點放在了羅斯金藝術觀念的現代性的方面。從高老師的講述中我們得知,羅斯金的藝術思想與倫理觀對現代的宗教、語言、史觀及對荷馬的價值判斷都産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有趣的是,對于現代的哲學大師,羅斯金對康德與黑格爾并無興趣,甚至在親身去德國以後,表示對自我中心主義的現代畫家感到絕望。羅斯金美學思想具有現代性,又與現代美學沖突。
最後,劉祥安老師對這次精煉又不乏趣味的講座做出了總結,他指出,高瑾老師僅從一個小問題切入,就可在無數可靠的論據支撐下開闊新的視野,反觀當代大學生,看問題常常存在泛濫而随意的缺點。劉老師更表達了對同學們積極地學習高瑾老師謹慎、有序的治學态度的希望。
通訊:楊 曦
照片:鄒雯倩
審核:吳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