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日晚,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台灣中央大學曆史所講座教授李孝悌教授應邀為bet356學子作了一場題為“中國的戲曲演出:明清到20世紀”的精彩講座,文學院馬衛中教授擔任此次講座的主持人。
李孝悌教授首先具體講述了中國傳統戲劇的功能,強調了其在社會批判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他指出,明清時期,戲曲和時事的聯系愈加緊密,通過戲曲來揭示黑暗政治的做法十分普遍。
接着,李孝悌教授介紹了民間戲曲的勃興。元朝以來,《窦娥冤》、《西廂記》、《趙氏孤兒》和《琵琶記》等作品紛紛問世。此後,南方漸漸發展出了四大聲腔,其中,昆曲腔被廣泛地傳播到了國家的其他地區。盛清之世,地方戲廣為流傳,統稱為“亂彈”或“花部”,與“雅部”相區别,出現雅俗之别、花雅之争。李教授還強調了地方戲的盛行與京劇的産生有着繼承關系。乾隆南巡到揚州,當地的鹽商和官員為取悅皇帝,找了劇班表演并對原有昆曲進行創新,形成新聲。1790年,新聲不斷發展,出現了四大劇班進京的空前景象,為京劇的誕生提供了發展的土壤。随着戲曲的不斷發展,至19世紀初,京劇正式誕生。李教授又提到這種戲劇不僅風行于上層階級,它在民間也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鄉村演劇與鄉村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與民間的宗教信仰緊密聯系。從上層到平民,從城市到鄉村,李孝悌教授向我們展示了戲曲觀賞所具有的全民性和全國性的特點。
進入清末,茶園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戲曲的演變。李孝悌教授選取了1860-1870年茶園大量出現的曆史現象加以闡釋。這段時間太平軍起義,大量江南士大夫逃亡,由于租界的庇護和基礎設施的完善,上海成為首選。這段時間商業活動蓬勃發展,茶園應運而生。燈光的引進促成夜戲和不夜城的出現,大量看客紛至沓來。茶園成為商業中心,但是極差的安全衛生狀況常受人诟病,直至新舞台仿照日本安裝了現代舞台設備,觀劇最終成為一項安全、衛生、舒适的活動。同時,寫實的舞台場景和裝置颠覆了傳統京劇的抽象表演,使時事劇在新舞台上複興,戲劇和政治的關系更加緊密。李教授指出,到20世紀,時事新劇已成為中國京劇的重要一支,為1960-1970年代的革命樣闆戲鋪路。中國戲曲教化的傳統到20世紀出現了重大的轉變,在抗日鬥争、國共内戰的政治動員和革命宣傳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次講座較為全面地展示了中國戲劇發展的脈絡,有利于同學們了解戲劇背後的民風民俗,也給同學們提供了研究中國曆史與中國文學的新視角。
通訊:王藝淳 張劉浏 楊玉潔
圖片:宣傳部
審核:王磊 主席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