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在线官方网站歡迎您!

bet356學術講座: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及意義

發布者:曹宜峰發布時間:2019-05-29浏覽次數:315

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恩和先生于2019年5月27日莅臨bet356,開展了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及意義”為主題的學術講座。

張恩和先生認為五四是一個重要且說不盡的話題,相關研究著作汗牛充棟。他表示,在五四運動一百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已從政治上對五四運動給出了精準的概括,高度的評價。所以,學者們更需從曆史的、社會的、文化的、文學的、思想的角度去談五四運動。

張恩和先生從三方面與同學們一同讨論了五四運動的發生及意義。

一、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是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偉大開端

張先生談到,學界常将五四運動分為小五四和大五四。小五四指發生在1919的以青年為主的政治運動,而大五四則指1915開始的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他否定了五四運動是民粹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文化運動這一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密不可分。小五四是中國第一次真正的學生愛國運動,學生以國家主人的姿态發起五四運動,這與新文化運動提倡的民主科學精神息息相關,可以說新文化運動推動了小五四運動。  

 張先生更将五四運動追溯到了辛亥革命,他認為辛亥革命推動了五四運動發展。辛亥革命後清帝國變為中華民國,雖然仍有許多問題未解決,但這是國家現代化轉型的開始,為五四運動開辟了條件,五四運動作為辛亥革命的一個延續和補充,更加啟發民智,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去提醒人民求民主,愛自己的國家。

二、五四運動後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态、文化思想、政治構建的轉型

國家的物質層面轉型很簡單 但思想轉型并不容易,張先生以魯迅書中辛亥革命後,西裝革履的拜佛之人論證了價值思想轉型之艱難。他認為五四運動的核心,是對人的價值的認識與肯定,傳統社會不重視人,不把人當人,等級制度一層一層壓垮底層群衆。現代化過程中,建立民國仍不夠,中國要建立人國,不是帝國,不是民國,隻有建立真正的人國,中國才能進入世界民族之林。真正尊重人,這才是現代意識,五四運動提醒我們建立精神自覺,做真正的人。

三、五四運動後,承載多代人努力的漫長艱難的現代化轉型過程

曆史不會對中國特别優惠,隻需要三五年便能轉型成現代社會。中國社會有着更漫長的封建傳統,和一套牢固的專制統治與宗法統治的理論,這樣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沒有相同的基因,現代化轉型更為艱難。抗戰日本,國内兩黨戰争更加幹擾了現代化的進程。

講座最後,張先生提出,無論是小五四還是大五四,五四運動并沒有結束,在這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永遠講民主與科學。張恩和先生的豐厚學識與學者風采感染了在座的所有同學,經過本次學術講座,同學們對五四運動以及現代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通訊:吳雨馨

     照片:田壯志

                                                              審核:吳雨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