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晚,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南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點先生做客bet356,為書院同學帶來了一場題為“思想的軌迹:詩歌研究與論文寫作——以北島和艾青為例”的講座。
首先,李點教授介紹了文學與詩歌,文論與詩論的關系,并提出無論是古典詩歌還是現代詩歌都是文學的精華。因為現代詩正是基于古典詩才能創新發展,所以李教授簡單講述了他對古典詩歌的印象,他認為自我、秩序與完美是古典詩形式的意義,而山水與自然的題材則是古典詩形式的悖論。
随後,李教授從以下幾個方面表達了他對現代詩的一些看法:
一、現代詩的“無序”
“無序”可分别從現代意識(the question of the self)、形式多樣(freedom from restraints)與語言張力(meaning and difference)去考察。接着,李教授以現代詩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地鐵車站)為例,論述了何為“無序”。
二、詩歌研究要素
李教授同樣将此問題分為了三項,分别是“欣賞與批評:誰是讀者?”、“專業化:學術傳統與規範”、“理論化:新批評,後結構主義等”。李教授借用了一句話來分析此問題:我們的意義是符号間永久的循環。
三、北島的研究
在這一段闡釋中,李教授講到了當代詩人的命運,并将這一問題分為中國和海外兩部分。李教授還籍此談到了政治閱讀、中國詩歌與世界文學。
在對北島及其作品進行分析時,李教授認為“悖論”是北島詩歌的第一大重點,他表示悖論即是意義遊離在兩個對立的概念符号之間,并舉了《回答》中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為例。李教授還提到了其他一些悖論詩句:“自由步步為營”“你沒有如期歸來,而這正是離别的意義”。
四、艾青的研究
在這一部分裡,李教授列舉了一些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母親“缺席”與艾青的回鄉之旅》,并對艾青與“大堰河”和親生母親的關系做了詳細的分析。在這一部分,李教授還講述了寫作沖動的起源、文本材料和艾青研究、理論與視覺、文章結構等問題。
最後,在提問環節,李教授指出,漢學研究與文學評論是不一樣的,他反對詩歌刻意追求某種寓意,認為詩歌最重要的是語言,詩歌的魅力來自于不可預知性,而哲理正是詩意的代名詞。面對同學們關于詩歌的困惑,李教授對大家說,詩歌雖然不是拼湊的,但任何人都可以寫詩,隻要是有意義的一定會沉澱下來。
同學們對詩歌都有着濃厚的興趣,而李老師廣博的知識與豐厚的學養更是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學們也由此對比較文學、海外漢學中的詩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
通訊:範宇軒
照片:田壯志
審核:吳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