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在线官方网站歡迎您!

bet356系列講座之九十七:絲綢之路上的詩和遠方

發布者:範宇軒發布時間:2023-04-07浏覽次數:10

4月6日晚19點,北京大學曆史學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先生應邀來到bet356在线官方网站為bet356學子開展了“絲綢之路上的詩和遠方”為主講座本次講座由毛秋瑾教授主持

 

朱玉麒教授首先為我們介紹了絲綢之路的概念。絲綢之路最早是中國與伊朗交流貿易的通道,後來逐漸向西擴展到歐洲地區。中國的絲綢出口對世界影響巨大,以至于當時人稱中國為“Seres(絲綢)”。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在其著作中使用了“絲綢之路(die Seidenstrasse)”這一概念。由此,絲綢之路的概念從綠洲普及到草原和海上。

接着,朱教授以黑石号與長沙窯中的考古發現為例,為我們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中的“詩和遠方”。朱教授提出,水下考古是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手段1940年水肺裝置的發明大大便利了我們對相關沉船遺址的考古研究。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域發現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中打撈出文物陶瓷制品多達67000件,其上銘文确定了這些文物出自唐寶曆年間的長沙窯。同時,瓷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大量的詩句,如“孤雁南天遠,寒風切切驚。妾思江外客,早晚到邊停(庭)。”“二月春豐酒,紅泥小火爐。今朝天色好,能飲一杯無。”這些詩句都是《全唐詩》中所未曾記載的。朱教授分析,這些詩句大多是工匠根據民間流傳和名家詩句改編創作,但多被更為精煉優良的名家之作所掩蓋,因此很少流傳下來。這批文物的發現為我們研究當時民間文學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提供了大量的時證材料。

 

朱教授又以古代吐魯番文書中的文學史料為我們講解陸上絲綢之路中的“詩和遠方”。他指出,吐魯番地區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喪葬風俗使得大量文書得以保存至今,其中不乏很多早于漢代的文書。大量文本文書的發現為研究印刷術出現以前中國中古時代的曆史文化提供了文本資料。除此之外,在吐魯番當地的寺院中也曾保存了成體系的中國古代文書和經書。但可惜的是,由于保存不當,這批文書中有許多流散海外,為我們研究吐魯番古代文學和中國古代圖書分類标準造成了困難。朱教授強調,雖然敦煌、吐魯番文獻的共同點使得吐魯番的特點往往被敦煌的盛名所掩蓋,但吐魯番文獻仍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最後朱教授以三點作為結語:考古使古代文學動态的過程得以展現;考古使文學的創作、傳播與接受史研究成為可能以及絲路考古印證了絲綢之路既是經濟貿易之路,也是文化影響和交流之路。

 

講解結束之後,同學們就講座内容踴躍提問,朱教授一一耐心解答并表達了對同學們的鼓勵和支持。至此,次講座圓滿落幕。

 通訊:徐天鴻 石浩禹

圖片:宣傳部

審核:王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