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在线官方网站歡迎您!

bet356系列講座之一〇五:現代中國大學的曆史、傳說與精神

發布者:範宇軒發布時間:2023-11-15浏覽次數:10

1110日下午,哲學社會科學一級教授、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陳平原教授應邀來到bet356在线官方网站為bet356學子開展了題為《現代中國大學的曆史、傳說與精神》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t356劉祥安教授主持,全體書院同學參加。

首先,陳平原教授分享了他對“大學”這一概念的理解,他認為“讀大學”具有兩重含義:一是通過學習專業知識獲得畢業證書,為日後就業或繼續深造提供方便;二是要将“大學”視作一種教育方式、一種社會組織、一種文化精神,并加以細緻地閱讀、欣賞、品味與質疑。

接着,陳平原教授提煉了現代中國大學史的六個關鍵時刻并逐一進行講解。

第一個關鍵時刻是1905年廢除科舉制。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但京師大學堂被保留。此後,在有識之士的不斷推動下,清政府最終廢止科舉。對此,陳平原教授認為,由于科舉制度在晚清再也無法為中國進步提供任何可能性和動力,故廢除科舉制具有巨大的曆史進步性。此舉為近代學校的推廣創造了條件,也奠定了二十世紀高等教育的大格局。

第二個關鍵時刻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陳平原教授強調這場運動在教育史上的裡程碑作用,即确立中國人所理解的“大學精神”。他通過引用蔡元培“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的話語闡明了“大學精神”的内核,并認為蔡先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的觀點更偏向“兼容并包”的思想,從而引出對五四運動時期内“新教育”“新文化”與“新政治”相互作用的講解。而後,他闡述了對“大學精神”的看法:“不僅僅是教學及研究,更包括風氣的養成、道德的教誨、知識的創造。”

第三個關鍵時刻是從1937年起抗戰時期的大學内遷。陳平原教授将其概括為“戰火摧不垮的中國大學”,指出不甘附逆的中國大學在國民政府的統籌下紛紛内遷的曆史事實,并依次對西南聯大、中央大學等高校的遷移路線以及奇聞轶事進行了生動的講解。通過中國西南聯大與蘇聯莫斯科大學在戰争中内遷經曆的對比,陳平原教授指出,抗戰中的高校内遷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體現了我國的民族精神以及抗戰的堅強意志。

第四個關鍵時刻是1952年左右的院系調整。陳平原教授指出,走專業化道路、要求大學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的院系大調整雖然适應了計劃經濟“大幹快上”的發展态勢,并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教育落後的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但應用學科占據主體的狀态顯然割裂了其與基礎學科之間的關聯,從而使學術較難有大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這次調整斬斷了各大學的曆史,對“大學精神”的培養極為不利。同時,陳平原教授也提到當時的思想改造運動使教授失去反抗的資本與能力,他認為研究這一段曆史不能囿于校園中,更要綜合時代風氣以及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深入研究。

第五個關鍵時刻是1977年恢複高考,“七七、七八級大學生”在中國大學停止招生十一年後得以進入大學校園,改寫他們的命運。陳平原教授指出,“五四”一代通過自己的争取赢得了“光榮與夢想”,而“七七、七八級大學生”的“幸運”則很大程度上是時代賦予的。

第六個關鍵時刻是1998年的大學升級與大學擴招這兩個節點。陳平原教授以北大百年校慶為例,強調中國政府對高等教育升級的重視,并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同時,他認為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升級需要小而精,“兩條腿如何協調走路”這一問題的處理策略仍需進一步優化。

回顧百年中國大學,陳教授有三點體悟。其一是大學應該長在中國,而非辦在中國。中國大學必須繼承中國人古老的大學之道,而不應照搬西方的教學方式。其二是必須調整“大躍進”的心态。教育應符合客觀規律,切莫操之過急。我們想要辦好人文學科尤需長遠眼光,不急不慢地走自己的道路。其三是做好中國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欠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為這些地區的大學培育、引進、留住人才,也是國家戰略的應有之義。

此外,陳平原教授還提出了中國高等教育曆程中或許“引而未發”的第七個關鍵時刻。陳教授認為,自2020年以來,種種國際事件改變了中國的教育生态,稍有不慎就可能走上回頭路。他指出,既要優化高等教育的内循環格局,緩解國内大學在師資、設備、經費保障等方面的兩極分化情形,又要注重整體實力,使研究領域與留學對象國更加“多元化”,這一時刻未嘗不是提高中國高等教育水平的好機緣。

陳教授的精彩講解結束後,同學們就講座内容積極與陳教授展開交流,并提出了“在高等教育的發展與變局中,人文社科類的學生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審美教育對塑造人性的作用有幾何”等問題。陳教授結合自身經曆,又旁征博引,為同學們解答困惑。至此,本次講座圓滿結束。


通訊:潘樂煊 趙劍橋

圖片:宣傳部

審核:事務中心主席團


Baidu
sogou